中船股份:短期或面临巨大偿债风险

2013-08-05 16:24 | 中国经济周刊 船舶股票


7月28日,中船股份公布了2013年中报,公司不出意料地出现了较大亏损,由去年上半年240万元的微利,变为今年1—6月6150万元的巨亏,每股收益也由去年同期的0.005元下降到-0.129元。

而市场早在今年6月份就已经有所觉察,公司股票价格由6月末的14元下跌到目前的8元左右。结合行业态势及公司的半年报,笔者认为正因其存在两个致命的软肋及四个外显的病象,才导致其处于目前的困境,同时也使我们对此公司的前景产生了一定的担忧。

软肋一:受上下游衰退夹击

中船股份是一家船舶制造企业,此行业完整的产业链为“铁矿石—钢铁—船舶配件—船舶制造—远洋运输”,由于世界经济处于低谷,远洋运输行业持续低迷,运费在低水平徘徊,运能严重过剩,导致远洋运输企业集体亏损。

以远洋运输龙头*ST远洋为例,继2011年、2012年持续巨亏后,2013年仅一季度就亏损20亿,其他船舶运输企业与此类似,均告亏损。

船舶运输企业不景气,导致船舶制造等上游产业产能集体过剩。作为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中船股份来说,其上游受钢铁价格影响,下游受远洋运输企业的需求左右。钢铁业濒临全行业亏损,运输业也难有起色,上下游产业深陷衰退,中船股份几乎不可避免地受波及。

软肋二:固定性费用过大致扭亏无望

以第一季度为例,中船股份的总收入为3.19亿,净营业成本为3.4亿,总营业成本为3.81亿。而其固定性费用支出较大,仅折旧、人工与利息三项费用就达到近9000万元。

在成本如此巨大的前提下,其市场份额若不能扩张,产销量和收入无法增加,就只能陷入亏损。按照目前的生产模式,公司继续经营只会亏钱,即使停工,每季也面临近1亿的亏损,今年公司首季亏损0.6亿或许已是最好选择。

具体到公司的财务状况上,该公司也存在四大病象:

病象一:购买大量存货挤占资金

作为制造业,需要购买一定的存货作为储备,以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生产、稳定供应,但购买过多存货会挤占资金,并具有较大的减值风险。

国际知名制造企业大多以零库存作为最优管理目标。而中船股份存货由年初的3.9亿,猛增到二季末的6.5亿,增长67%。仅存货一项,就占公司流动资产的一半以上,总资产的1/4多。

如此大的存货量,一方面造成大量资金积压;另一方面,这些存货面临较大的减值风险(若年末计提减值,按10%计,将至少减少6000万元利润)。

病象二:利息负担高企

中船股份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显示有货币资金2.8亿,同时存在银行短期借款0.5亿,长期借款2.6亿,长短期借款合计达到3.1亿。如此巨额的存贷款,使公司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本季度存货利息收入为280万元,但利息支出达到790万元。

经查,这2.8亿的银行存款既非定期存款,也不是信用证保证之类的其他货币资金,而大部分是可随时动用的银行存款。公司在存货充足情况下,保留如此大额的货币资金,另外一方面还大量借款,不免让人疑惑:是当下的资金管理不力,还是持有现金以防风险?

病象三:短期暗藏巨大偿债风险

截至去年三季末,中船股份的流动负债已达7.4亿,其中短期性应付账款已近5亿,一边是6.5亿的存货积压,一边是欠款5亿面临支付,对公司的流动性产生较大的冲击。加上应付票据、应交税费和银行借款,公司短期内将面临近7亿的支付需求。若银行信贷收紧,可能会使公司短期缺血,一夜崩溃。

病象四:管理费用居高不下

作为一家大型央企下属的上市公司,中船股份面临着决策效率低、市场反应慢、管理费用高的通病。一季度,管理费用高达3400万元,管理费用率达到10%以上,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制造性企业管理费用的均值(5%左右)。管理费用中职工薪酬(不包括生产人员薪酬)占到近60%,达2000万元,其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社会负担可见一斑。

END

关键词: 中船股份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