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船舶产业产值增速逐年放缓
2013-08-27 08:33 | 青岛日报 国内造船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将造船业艰难求生之态呈现在聚光灯下。
在位于青岛开发区的北船重工公司,体量巨大的造船坞内,几艘载重量达18万吨的散货船正按部就班地建造,今年一季度,这家企业一口气交付了两艘18万载重吨散货船、两艘8.2万载重吨散货船,处于密集交船状态。然而,此种局面却难掩该公司负责人的隐忧:“这段时间交付和正在建造的船舶,大都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订单,造船新订单越来越难接到。”
增速放缓
去年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21.4%,承接新船订单量同比下降43.6%。据预测,今年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还将继续下滑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左右是我国造船高速发展的时期,不管是大型国企还是小型民营企业,大都有着十分饱满的手持订单,有些实力雄厚的造船企业,手持订单的建造计划甚至排到了五年之后。但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内造船企业大部分订单来自国外,欧美经济的疾速下滑迅速传导到国内造船业,大大小小的造船企业手持订单大幅下降,产能过剩矛盾疾速凸显。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多年积淀的产业基础,经过近十年来的加速发展,青岛已成为国内造船业重镇,形成包括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零部件、集装箱制造在内的船舶海工产业链,建成开发区海西湾、即墨女岛两大基地,另有董家口基地正在规划建设。在海西湾和即墨女岛,聚集了中船重工“六厂七所”、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扬帆造船等一批大型企业和研发基地,拥有50万吨船坞1座、30万吨船坞4座,可建造修理50万吨级以下的各类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年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100万标吨以上。
“受全球航运市场长期低迷影响,我市造船业尽管产业链不断延伸丰富,但产值增速却呈现逐年放缓迹象。”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说。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2011年我市造船业 (包括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8.2%,去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9.4%,今年上半年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实现产值仅同比增长3.5%。
难以为继
当前,国内造船行业三分之一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三分之一企业任务不足,三分之一企业生产难以为继。
“造船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人力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大,因此订单和资金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假如没有新订单,或者手持订单却没有融资渠道,造船企业将很快面临生死劫。”我市一位造船领域专家说。而记者从8月初举行的全市船舶海工产业链重点企业座谈会上获知,目前我市造船企业普遍存在接单难、融资难两大问题。
国家下文淘汰造船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映衬的是中国造船业产能严重过剩、即使全国最大民营造船公司熔盛重工也在生死线上挣扎这样的事实。然而,来自国外的另一个事实却好似被忽略了—连续3年船舶建造量落后于中国的韩国,今年上半年反超中国,重回世界第一的宝座。同样面对低迷市场,这边苦苦求生,那边逆势而上,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在于双方在产品附加值上的差距。
即使在我国造船业产量雄居世界第一的时刻,国内船企的产品附加值和建造效率也远不及韩、日。与韩国船企相比,中国船企长期以来靠人工成本取胜,但在高附加值船舶上一直处于劣势,特别是不能像韩国船企那样,挣到高附加值船舶的二次设计利润。国务院此次实施的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方案,实质是推动国内船企在倒逼机制下全面转向高附加值船舶及海洋工程产品的制造,而这也是中国造船业的自我救赎之道。
转向高端
高附加值产品始终有着稳定的需求,即使在低迷的市场形势下也不缺订单
今年上半年,青岛武船重工公司建成世界上最大型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产品的尺度和设计理念都达到世界最顶级水平。此前,该公司研制成功亚洲第一深潜水工作母船。目前,我市在造船业的多个配套环节达到高端水平,船用压载水处理装备、航行数据记录仪、船用锅炉等产品占到国内市场的50%以上,4.2万吨级深海铺管船、3万吨级导管架、天然气综合处理平台等产品国内领先。
而据记者了解,我市实力雄厚的造船企业还利用技术优势,开拓改装船等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国内外市场,同时关注有着特种船需求的国内航运市场,寻获新的订单。例如,北船重工今年承接了马士基集团8000箱集装箱船驾驶楼提升改造订单,改造后装载量提高20%。今年5月份,该公司又与山东海运公司签署25万吨级矿砂船的建造合同,该矿砂船是山东省造船史上建造的吨位最大的船舶。
“国家出台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已经明确了鼓励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的方向。我市船企只有加速融入新一轮船舶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品换代升级,才能顺利度过当前的‘寒冬’,在世界船舶工业的深刻调整中找到位置。”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