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试水军工证券化背后
2013-09-29 08:05 | 21世纪经济报道 船舶股票
9月24日,中国重工发布公告,23日已收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件,后者同意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收购大连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连造船”)和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昌造船”)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及资产的方案(简称方案)。
主管部门点头,迄今为止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一次军工资产注入案,而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更令此次注入披上浓厚的“神秘色彩”——自2005年起,大连造船即负责这艘来自乌克兰的6.5万吨级、未完工航母的续建和中国本土化改造。
“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批准后,公司将正式启动资金的募集和后续的收购。”9月27日,中国重工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方案显示,中国重工将向不超过10个特定投资者发行22.08亿股,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大连造船与武昌造船承诺将分别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总量的10%。
有军方背景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及对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提升,捍卫海洋国土权益、保卫中国船舶(600150,股吧)航路安全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2013年4月发布的国防白皮书提出: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要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
这为中国重工提供了广阔而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我国由近海防御型海军建设向远海机动作战能力建设转型,在航母编队建设、现役舰艇跨代升级等因素的带动下,我国海军装备需求将呈强劲增长趋势,我国海军军品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此背景下,公司军工军贸生产任务持续快速增长,急需大规模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公司军品业务的研发、设计及生产能力。”中国重工公告称。
“与国际知名军工企业相比,我国的军工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但反映在技术实力等方面,也反映在管理机制和体制上,因此推动这些军工资产上市,将有利于缩小中国企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上述军方背景人士称。
权威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2013年年度报告中指出,2011年全球靠战争取得丰厚利润的前10家武器制造商的总销售额为2335.4亿美元,占前100家最大武器制造商的销售总额的50%,任何一个经济领域的增长速度都不及武器工业。
其中排名第一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11年武器和军事服务销售额达到362.7亿美元。东方证券研究所业务总监王天一对比发现:“同期,中国重工的销售额仅相当于它的1/20,而中国重工已经是中国十大军企中最大的一家。”
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后的机制转换,一些军用技术会逐步向民用商业领域拓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巨大的创新动力,“从历史上看,重大创新总是与军工企业联系在一起。”王天一向记者表示。
受中国重工收购军工资产的影响,自这一消息曝光的9月11日起,该公司股票连续4天涨停,从最初的4.46元/股飙升至最高6.96元/股,涨幅达到56%以上。
即便如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总市值也较中国重工高2.7倍以上,“而前者的市盈率却仅为后者的1/2,”王天一指出。
上述军方背景人士则表示,除了国情差异因素外,中国重工的增长潜力与市场空间也是投资者追捧它的原因,这远非美国军工企业可比。“美国年度军费已占全球总军费的1/4,还能有多大提升空间?相反,为维护国家主权,中国的国防开支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了。”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达72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海军的投入增长(比国防总预算增速)高出一番还多。”此外据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预期,未来几年,中国海洋公务执法船的需求也将达到300亿-500亿元。
神秘的“境内无先例”
由于涉及国防机密,很长时间以来,军工企业的军品业务都未被纳入A股市场中。
直到2008年前后,在中航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的力推下,西飞国际、南方摩托等上市公司才逐渐将一些运输机、战斗机等业务装入上市公司,但是歼十等中国主力战机仍保留在了集团旗下。
因而此前,停牌的中国重工以“筹划境内无先例重大事项”一说,吊足了市场胃口。
“与它们相比,此次中国重工的资本运作规模要大很多,它实现了母公司的整体上市,所剩余的28家科研院所也将于2015年完成改制后注入上市公司。”上述军方背景人士透露。
据了解,此次中国重工非公开发行的部分募集资金将投向大型水面舰船、军用舰艇、军贸舰艇、水中兵器、军用高速柴油机、军用舰艇用推进装置等6个军工军贸装备技术改造项目。
为此,中国重工将向不超过10个特定投资者发行22.08亿股,每股发行价格不低于3.84元,具体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这意味着此次中国重工一举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至少80亿元以上。
有军工行业分析师指出:“由于军工项目拥有一定的信息披露豁免权,因此在中国重工的公告中,我们不可能了解其收购项目的具体内容,也不可能从它未来的报表中了解具体的舰船建造数量等信息。”
然而,这并不妨碍市场对此次资产注入的追捧。
大连造船作为国家重点军工企业,被誉为新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水面舰艇建造基地,80%中国海军舰艇均由其负责制造。
公告显示,大连造船可研制和生产超大型水面舰船、导弹驱逐舰、油水补给舰等各类各型号的大型水面、军辅船舶。它曾为海军建造44个型号820艘舰船,依托中国海军水面舰船最强最大的建造基地,具备强大的军工配套优势。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大连造船曾建造导弹驱逐舰、导弹潜艇、军舰、油水补给船等海军舰艇,曾名噪一时的167舰、116舰、115舰、912舰、814舰、南运953等都是在大连造船完工下水的。
2005年,前苏联未完工航母“瓦良格号”驶抵大连造船。经过大连造船数年不懈努力,2012年9月,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辽宁舰”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序列。由于它涉及很多军事机密,因此其未来的维护、大修等业务也肯定由大连造船承担。仅此项业务就将为大连造船提供巨大的商机。
据某军区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以美国的“肯尼迪”级常规动力航母为例,其全寿命期费用为140 亿美元(不包括舰载机),但其设计建造费用为20.5 亿美元,仅为航母全寿命期费用的14%。若“辽宁舰”的支出比例与“肯尼迪”级航母类似,那么仅这一艘航母每年就将为大连造船提供数以亿计的维护修理收入。
8月30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表示,“辽宁舰”是中国的第一艘航母,但绝对不会是唯一的一艘。
“已经拥有辽宁号建造经验的大连造船无疑会成为后续航母建造的热门候选。”上述军工行业分析师认为。
他指出,除大连造船外,武昌造船及28家研究院所也极具投资价值:武昌造船主要承担水面及水下舰艇、军贸总装和相应配套的全部军品生产及民品业务;“据他们内部人士称,2012年,28家研究院所创造了中国重工母公司非上市业务50%利润。”
“因此,此次资本运作后,中国重工军工资产的销售收入占比将从原本的10%提高到20%,利润更是提高到50%。”他认为。
市场巨大,差距巨大
未来,中国重工等企业会面对一个巨大的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国防支出4179亿元,2009年为4951亿元,2010年为5176亿元,2011年为5830亿元,2012年为6506亿元,2013年预算支出为7202亿元,每年的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由于陆军力量的增长空间有限,因此海军的军费增长应比国防支出增幅高,其中负责海洋安全和航路安全的海军增幅最大,应该能翻一番。”上述军工行业分析师认为。
然而,与全球最大武器制造商们相比,中国重工还显得太“弱小”,如何满足这个市场的旺盛需求将是它最先面临的考验。很多军工行业专家都认为,中国重工必须通过上市的过程转变机制,使自己更具市场竞争力。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武器制造商总销售额为2335.4亿美元,占前100家最大武器制造商销售总额的50%。
其中,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排名第一位,2011年该公司武器和军事服务销售额达到362.7亿美元;第二位是美国波音公司,销售额318.3亿美元;第三位的是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销售额291.5亿美元;第四位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销售额237.6亿美元;第五位是美国雷神公司,销售额224.7亿美元;第六位是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销售额213.9亿美元;第七位是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销售额163.9亿美元;第八位是意大利机械工业投资公司,销售额145.6亿美元;第九位是美国三级通信公司,销售额125.2亿美元;第十位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销售额116.4亿美元。
王天一坦言,与全球十大相比,“即便将中国现有的十大军工集团销售总额加在一起,也不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家”。
更令人观望的是,由于长期受到固有机制的束缚,目前中国军工企业在创新能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上遭到很多采访对象质疑。
据上述军工行业分析师介绍,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美国公司均已成为覆盖海陆空天等多领域的武器制造商——这种“全覆盖”不但可以更贴近客户,及时了解对方需求的变化,更可以通过对多领域信息的全面了解掌握,在与潜在对手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我们的十大军企却还是单个企业垄断一个兵种,中航工业只负责空军、中国重工只负责海军、兵器工业集团负责陆军等。”上述分析师认为:“这种模式,企业只会根据军队的订单安排生产,对于技术创新、市场变化的主动竞争意识完全没有兴趣。”
通过此次资产注入,他期望中国重工可以实现股权激励等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只有让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焕发出激情,中国重工才能满足中国海洋权益保护的需求。
“中国重工在民船领域还是很有竞争意识的,因此它们在军品领域推行改革,阻力应该比其他军企要小很多。”他说。
军转民的商机
“从历史上看,重大创新总是与军工企业联系在一起。”王天一说。
1960年代末,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后,带动了美国微波雷达、新型电子计算机、药物及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的发展,这项科学实验计划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4。
此次中国重工也提出,将利用部分募集资金收购母公司一些民用项目,如石油钻测设备及精密钢管等能源装备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抽油泵生产等,“由于目前中国重工的军转民项目收入,占集团总收入20%左右,增长潜力很大。”上述军工行业分析师表示。
中国重工透露,抽油泵是石油开采的主要设备,也是油田开采的重点技术环节。据公司调研,随着海洋及陆地油田开发的不断增长,各类抽油泵及其配件近几年年增长量超过8%,预计2015年需求将达到1959万套、总价值(含配件)超过524亿美元,2020年需求将达到2880万套、总价值(含配件)超过778亿美元。预计中国“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抽油泵年均需求增速将不少于11%,预计2015年抽油泵产品需求量将达到46万套,2020年抽油泵产品需求量将达到80万套。
业内人士显然很看好这种军转民模式。“军品对于发动机、轴承、船用钢等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将部分已成熟的军品技术转为民用,肯定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前大连造船的半潜式平台就是成功的范例。”上述某军区知情人士表示。
据他透露,在2012年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下水前,大连造船已经在这个领域有过成功的外销案例,然而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因此大连造船并未宣传过这个案例。
那位军工行业分析师更进一步指出,在军转民过程中,中国重工应有选择性地与相关民营企业合作,利用民企的灵活机制、发达的市场营销渠道,实现双赢。
“浙江、福建、江苏等地有很多民营造船企业,它们熟悉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又拥有充裕的修造船只的产能,”他说,“目前这些民企还在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冬日"苦熬,如果中国重工能拿出自己的优势技术,势必会分得巨大的市场蛋糕。”
据了解,目前中日韩等国正在为争夺全球造船业市场份额展开“殊死搏斗”。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等资源要素价格低,所以在干散货轮等低端产品市场上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但在高端造船市场上一直缺乏话语权。
由于欠缺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在这些年来的船舶制造市场“冬天”中,大批中国民营船企陷入亏损的泥潭。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大岛造船所等却迎来了订单数量翻番的美景:2013年1-7月,日本造船企业承接的出口船舶达到了201艘,总共820万总吨,同比翻番;其中7月承接订单35艘,共120万总吨。
一位浙江舟山市政府的领导就向记者表示,舟山拥有“金海湾”等一批民营造船企业,过去由于技术实力不足,只能制造干散货轮等低端船舶,“虽然整体规模很大,但对比日韩造船企业,我们更容易遭受产业周期波动的冲击”。现在舟山急需引进一些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开启大型高端船舶制造的序幕,“为此舟山市府将给予合作伙伴更多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