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东,海事教学船的护航者

2013-12-02 19:02 | 国际船舶网 船界人物


前不久,大连海事大学与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3万吨载货教学实习船建造合同”。除了现有的“育鲲”专用航海教学实习船和“育龙”载货实习船外,大连海事大学将再添一艘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载货教学实习船。日前,《国际船舶》记者采访到了现在大连海事大学工作,负责设备管理的刘彦东老师,和大家一同领略海大、刘彦东老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航海教学事业。

情定大连海事大学

1990年7月刘彦东在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留校成为他毕业后第一选择,而后就在船舶工程技术中心工作了整整十年; 2000年8月他被委派到大连五泉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机务管理工作;2008年元月刘彦东重新回到大连海事大学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小型教学训练船的航运及设备管理工作。

在大连海事大学求学、工作,之后被调到船舶管理公司工作,以及派往船厂进行监造,继而再“回炉”到学校任教,这些经历可能让刘彦东比较了解目前社会上比较缺乏的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等,“将来的船舶发展趋势是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未来的人才培养应该着重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懂得运营管理、知识面涵盖广泛、动手能力强,以及通晓国际航运规则,熟知IMO的安全及防污染法规,此种综合性管理人才,应是高等学校及相关的科研机构重点培养和研究的主流方向,进一步突出特有领域的专业性。”

目前国内的航海类高校,基本都配备自己的教学实习船,或者通过租赁方式、学校经营管理,来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完成必要的教学科目。“关于实习船的设计,目前的趋势是比较追求门类齐全,培养科目完整;客观地讲综合性能确有提高,但纵观国内,高精尖、能够引领行业时尚的软硬件配备和建设,尤其是软件方面的综合运用,与国际上的航运大国、强国相比,不足也是时显而易见的!国产船舶在设计型式上,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缺乏魄力、创新不足;往往只注重性价比、无从谈论品牌所赋予的附加值。” 刘彦东说,“这就是我国作为航运大国,目前理应着重反思的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等应有责任感、使命感,承担起创建航运强国的历史重任,多方合力,使我们能够扬眉吐气,尽快站在航运科技的前沿。”

齐备的教学实习、训练船艇

实践是增长知识和才能的最佳途径,大连海事大学配备了齐全的教学实习船。除了现有的“育鲲”专用航海教学实习船和“育龙”载货实习船外,还有多艘小型的教学训练艇,如采用了三台Scania V8主机(DI16-850hp)和配备意大利Castoldi,型号:TD490HC的喷泵推进系统的高速教学训练艇(23m/2550Hp/26kt)另外,还配有一艘47节的快速救助艇(13m/800Hp/47kt)、两艘教学机帆船(14m/50Hp/8kt)、配有自扶正功能的高速救助艇(5.2m/120Hp/25kt)以及多艘摩托艇”等,师资硬件可谓雄厚。

8月底,大连海事大学与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3万吨载货教学实习船建造合同”,大连海事大学船舶实验实习中心主任李国进介绍,新造的实习船无限航区,用于航海类专业的教学实习,适用装运散杂货、重大成套工程设备及集装箱,并可用于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轮机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试验。

刘彦东指出,“这艘在建的远洋教学实习船为单桨柴油机驱动的多用途重吊船,用于航海类专业的教学实习,进行船舶的操控、避碰、货运等教学内容。另外,还进行基本的船员技能训练,以及依据航运公司的ISM管理体系,进行安全运营管理。这艘教学实习船还可作为交通运输工程、航海和轮机工程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之用。”

看清与造船强国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仅能修造沿江、沿海中小型船舶,到设计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3000米水深海上钻井平台等世界船舶工业顶尖产品,中国造船业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刘彦东说,“我国船厂尤其是大型国有船厂,建造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和长足进步。从北方的大连造船厂、中石油盘锦石油装备公司、烟台莱孚士船厂、青岛北海船厂,到华中华东一带的江南造船厂、川崎重工等等都是技术力量相对雄厚船企的代表,建造的船型、吨位、级别,特定船型的船舶以及石油平台、各种深潜、半潜等大型钻井设备,从造船周期、交船吨位量,同传统造船强国日本、韩国、欧美等相比,都毫不逊色。”

“然而”刘彦东话锋一转,“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从造船技术的精湛程度、配套设备的国产化,我们还是有差距的;科技含量较高、耐久性强的配套设备,我国自给的份额很少;模块化、智能化的大型配套设备,附加值高,受制于多年的技术壁垒,自我创新又不足,导致我国与造船强国的差距,显而易见!这种差距在可预见的十几年之内都无法超越,尽管我们乐见国家的强盛。”

打造名牌船企

“近年来,国际经济很难有大的波动,船市、航市依然会在低迷的状态中艰难前行。”刘彦东直接道出了船市低迷原因,“船舶市场的好与坏,取决于航运市场。而航运市场的低迷,缘于国际贸易量的萎缩。需求不足,供给过剩。”

刘彦东认为,我国船舶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贸易量的增长,近十年始终位列国际贸易量的前三甲;二是常规船型已成为贸易的成熟船型。三是造船基地的增多。除了几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诸如北方重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外,民营企业近几年的异军突起,也使我国船舶业在量的扩张上有了保障。

但同时应认识到,我国船舶的贸易额依然偏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以及低价竞争,国产化率也不高,粗放式的生产格局没有改变等等。

对于未来船型的发展,刘彦东认为“从航运市场的需求来看集装箱船依然是主力船型”。除了常规船型外,集装箱、液态散化船等市场需求相对看好一些。他指出,三大传统船型的格局会依然持续。

同时他指出,节能、环保船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短时间内不可能成为航运市场的常规船型。

刘彦东同时指出,“今后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应着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重视技术创新,集中资源打造名牌产品、名牌企业。”

END

关键词: 大连海事大学刘彦东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