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航保:等实际利好

2013-12-11 16:42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舶金融


上海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一直鼓吹将为航运保险市场带来实际利好,但至今没有具体细则出台验证。中资或外资,大多仍在观望。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已有两个多月,自上海保监局发布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八项举措公告后,航运保险一直颇受关注,几乎众口一词认为航运保险将大有作为。以评级机构穆迪为代表,其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涵盖4个港口和空港,地区航运保险市场的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放宽对外资拥有权的限制和提高优惠税率,可吸引更多货物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出入,从而提高船东和相关航运企业对货物及责任保险服务的需求。

以上都是航运保险机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可能面临的机遇,那么有哪些具体规定来促成这样的机遇?据悉,在船舶登记制度上,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可以将“洋山港”作为其拥有船舶的船籍港进行国际船舶登记,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增加船舶保险资源;外贸进出口集装箱“沿海捎带”、海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发展总部经济、“启运港退税”等一系列政策都将有利于航运保险发展。

此外,上海保监局成立由局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创新监管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开展航运保险、拟订辖区内航运保险、负责辖区内航运保险机构;上海自贸试验区保险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等。这些工作看来风风火火,但仍仅限于纸上谈兵阶段。

促中国保险改革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船舶货运以及再保险业务最有发展空间。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港,但中国的人保、太保、平安、阳光、永安五大航保中心保费收入不足18亿元人民币,全国船舶与货运保险保费收入仅占产险收入的20%,货物吞吐量与保费收入不成正比。上海自贸试验区鼓励航运保险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直保公司专业航运业务以及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发展离岸再保险市场和船舶货运保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赋予产险业务新的发展空间。

但要发展,中国航运保险市场必须克服一系列短板,包括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航运险承保经验不足、国际网点布局不完善等,尤为欠缺的是航运保险市场的经纪人队伍。某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成熟的保险市场都是经纪人市场,但目前中国保险公司航运险直接业务占比仍然在八成以上,经纪人的作用还不明显,如果支持保险经纪公司的政策能够细化落实,将促进中国航运险实现专业化运营。”

上海自贸试验区为航运保险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如果中国航运保险机构本身不重视国际市场的拓展和经纪人队伍的建设,那么即使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带来更多货运量,中国航运保险市场仍只会原地踏步。为有效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带来的机遇,中国航运保险市场或将进行国际化改革。

不敢妄进自贸区

尽管航运保险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目前依然只有太保入驻区内。人保近期正在比较香港、新加坡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差异化,其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我们正考虑入驻问题,但实质性细则没出台,很难决定。”

中国航运保险市场态度保守,外资航运保险态度又如何?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海运部高级经理张艳强表示:“从政策层面应该可以吸引更多外资入驻。”在船舶险方面, 政策提出要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中国沿海港口与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这些政策将吸引更多外资船舶管理和制造企业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

结合实际,目前有意入驻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仅有苏黎世保险、皇家太阳保险两家,但两家也未有具体动作。业内相关人士分析:“目前境内的金融格局与整个金融监管机制是相匹配的,在目前的监管力度下,包括利率环境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的约束,外资保险公司百分之百持股的现象还不会特别快就见到。”另一方面,苏黎世保险或皇家太阳保险两家公司现在若进入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是有可能受到包括利率环境、宏观金融环境、相关的金融监管政策的约束,短期之内还难以达到与境外同步的水平,因此这些外资保险企业也理性地持观望态度。

END

关键词: 自贸区航运保险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