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海工配套有突破待提高

2014-01-28 08:18 | 中国船舶报 船界人物


与一般船舶相比,海洋工程装备对配套设备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在海工通用配套设备方面已经取得一些突破,但是总体来看,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亟须加强。在2013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之船舶配套设备技术论坛上,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汤敏提出了上述观点。

海工通用设备有所突破

汤敏指出,目前我国海工装备需求有四大特点:一是近海设施面临更新换代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要。二是为了在恶劣环境、地质条件下进行各种特殊施工作业,需要施工技术与装备技术的融合。三是大区域、大格局的网络化开发规划提出了面向深远海的“油、气、水、电、污”施工和管理,需要大量的深海装备并具备远程监控、通讯和工程保障能力。四是钻井平台装备的施工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海上的施工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这对海工配套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安装、维护和保养的方便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汤敏分析,海工配套设备可以分为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在海工装备价值链构成中,通用设备和专业设备的价值占到整个海工装备价值的约55%,其中甲板机械、起重机、平台升降设备等通用设备占25%。目前,我国在海工通用设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据汤敏介绍,我国在物探船、锚作拖船(AHT)、平台供应船(PSV)等海工船配套方面的标准化、系列化技术基础较好,这些海工船通用设备主要有甲板拖带及推进系统等,目前有不少国产设备可以满足其需要。在300~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支持平台的标准化、系列化方面,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这两型产品的通用设备主要有平台起重机、平台升降和锁紧装置。目前,我国在自升式支持平台起重机和升降装置自主配套上已经有所突破,但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及锁紧装置的技术和工程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半潜式钻井平台、支持平台及钻井船等装备的个性化需求比较明显,主要的通用设备有锚泊及动力定位系统、推进系统、浮式平台起重机等。汤敏表示,目前,我国在1500米以下的钻井船自主配套方面已有一定基础。而在新概念装备及其他深水施工设备方面,国外不断推出新概念海工装备,如深水半潜生产平台、新型深水浮筒平台、新型钻井平台、浮式发电装备等,深水生产、施工的技术和设备发展比较成熟,而我国还没有涉足相关领域。

高端空白差距明显

海工配套设备具有要求高、价值大、投资多、见效慢等特点。总体来说,我国海工配套产业起步晚、基础差,近年来,虽在用于浅海、近海的低端海工配套设备领域有所突破,但在满足深远海作业需要的高端海工配套设备领域还处于空白。汤敏认为,现阶段我国船配企业可以结合我国海工装备需求的特点,重点研发高可靠性、模块化、标准化的高品质配套产品,提高海工配套能力。

汤敏表示,在这方面,武汉船机已经做了一些探索。近几年来,除了为商船配套,武汉船机还积极发展海工配套业务,以船舶配套技术和资源为基础,努力提高海洋工程配套的竞争力,利用交钥匙工程(EPCI)的集成配套模式,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为用户提供集成设计、核心制造、系统总成的海工配套产品和服务。目前,武汉船机在特种甲板机械、海工起重设备、平台升降装置、液货装卸系统、推进及动力定位系统等海工通用设备系统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品体系,可以为用户提供甲板拖带系统、锚泊及定位系统、平台升降及锁紧系统、海上起重和施工装备的整体解决方案。

汤敏指出,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海工配套产业的差距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二是水下安装、应急、维修和工程化管理基础薄弱;三是核心设备的可靠性、效率及寿命与国外同类型设备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关键技术验证和综合测试条件有限,制约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汤敏表示,“我国海工配套产业亟须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找准突破口,苦练内功,努力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END

关键词: 汤敏武汉船机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