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轮产业升级待破局

2014-05-16 17:07 | 中国水运报 船舷内外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上海拥有众多的旅游景区和完善的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国际化程度较高,这为邮轮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上海邮轮码头设施形成了“两主一备”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了上海邮轮产业的发展。然而,邮轮市场的兴旺和大规模邮轮客流的汹涌到来,令上海邮轮业面临新的难题。

邮轮产业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依托良好的政策、经济、地理位置等优势,上海已经成为亚洲最具潜力的邮轮母港之一。

在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邮轮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将上海列入试点示范城市,旨在探索和积累邮轮运输发展的经验。这无疑为上海邮轮运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驱动力。

黄金产业彰显集聚效应

作为一种新颖时尚的海上休闲度假方式,邮轮旅游时下倍受青睐。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共完成靠泊195艘次,增长61%,接待国内外旅客7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3%。

据上海邮轮游船游艇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翟耀华透露,今年上海将再度迎来邮轮高峰年。预计上海航线的豪华邮轮高达550艘次以上,与去年相比增加42%。将有21艘外国籍豪华邮轮驶抵上海港,其中包含“美丽号”、“环球”、“奥斯特”等“新客人”。

如今,依托自贸区平台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契机,上海邮轮旅游蒸蒸日上,邮轮码头设施更是不断完善。

目前,上海邮轮码头设施形成了“两主一备”的发展格局: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主要停靠进入黄浦江的邮轮,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主要接待7万吨级以上的邮轮,外高桥六期多功能码头也增加了临时客运设施,为邮轮提供临时或应急靠泊服务。

预计2015年夏,可容纳4180名游客、吨位为16.8万吨的皇家加勒比旗下全新邮轮“海洋量子号”将以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为母港,在上海开启全年亚洲航线。

“‘海洋量子号’的选择足以说明国际邮轮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邮轮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爵浩认为,在国内出境游迅猛发展、邮轮产业东移的背景下,上海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东北亚最重要的邮轮母港,并有可能在全球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双母港”陷入成长烦恼

邮轮市场的兴旺和大规模邮轮客流的汹涌到来,让上海邮轮业也陷入了成长的烦恼。

一方面,尽管坐拥黄浦江两岸美景,但邮轮船型大型化浪潮的推动,让“开中国邮轮旅游事业先河”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还没有尝到市场的甜头,就因附近杨浦大桥净高50米的限制,导致大吨位邮轮无法进港靠泊。

“身高短板”让大型邮轮搁浅上海滩,这是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在未来发展中难以回避的现实尴尬。

对此,程爵浩分析认为,随着歌诗达和皇家加勒比两大邮轮巨头争相派遣大型邮轮入驻东亚以来,市场对上海两处码头资产的利用不均衡状况就已经表露。

另一方面,正式启用不满三年的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虽然外观新颖,但设计硬伤也让其备受诟病。

今年,上海地区绝大多数的邮轮船期集中在吴淞口邮轮码头。这里尽管拥有2.4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但供游客办票、停留休息的空间却十分有限;客运大楼的餐饮销售等配套设施也仍不完善,距离码头最近的饭店需要步行20分钟才能抵达;港口交通配套能力弱,也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例如,两艘邮轮同时靠泊吴淞口,一天之内就有约1.5万人次需要经由客运大楼进出码头,这对邮轮港的公共服务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

“‘双母港’之间的经营发展定位不明确,是上海邮轮产业长远发展必须要调和的矛盾。”翟耀华建议,两者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分工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例如,通过将北外滩码头打造成豪华邮轮的集聚地,将吴淞口码头平民化出行的首选等方式,探索出能够实现利益共享的发展途径。”

科学规划激发活力

一份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指出,上海邮轮经济在全球邮轮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不足1%。不仅如此,整个亚洲邮轮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占比也只有10%左右。

而按照上海地区邮轮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速度来衡量,上海邮轮母港在功能定位、接待能力、发展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缺口。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上海邮轮游客接待数量将达到250万人次,这远远超过了目前上海“双母港”原有的设计接待能力。

那么,打造上海邮轮业“升级版”,究竟还缺啥?

“对上海本土邮轮产业发展来说,制定符合市场演变规律的邮轮产业发展路线图,能指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程爵浩分析认为,应该紧紧围绕市场趋势,研究分析上海邮轮产业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格局,为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将来逐步打造世界级的邮轮中心。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相关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尝试。

如针对今年可能出现的邮轮客流高峰,特别是部分载客多、停泊时间较短的大型邮轮,上海方面已经采取“随轮办证”的通关模式,在航行途中办理入境边防检查手续,船舶到达上海,旅客即可下地,真正实现旅客通关“零等待”。同时,继续推出“错时候检”、“零散检放”、“绿色通道”等多项便民措施,避免出现旅客拥挤和候检时间过长的情况。

为弥补邮轮产业发展的“人才短板”,上海海事大学也开设了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邮轮管理EMBA课程,立足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前沿,针对当前中国邮轮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前瞻性问题,以教育带动问题研究,以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发展,力求成为支持政府发展邮轮经济的高端智库,推动中国邮轮产业与国际快速接轨。

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所在的宝山区,也正着力研究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对接自贸区的有关路径。

“我们更关注邮轮产业链是否能够在自贸区内实现。”据上海宝山区委书记汪泓透露,对接自贸区的具体设想包括:在自贸区内与境外邮轮公司合作组建邮轮服务企业,重点在邮轮旅行社、邮轮人才培训、邮轮人才中介机构、邮轮物资供应等领域开展合作,借鉴境外邮轮服务企业的市场运作经验,积极延伸邮轮产业链,提升上海邮轮产业的发展能级。

登高才能望远

俗话说:登高才能望远,即所谓站在高处才能望得更远,志存才能高远。上海在发展邮轮产业上未能完全做到登高望远,建起的两个邮轮码头一个或许是预估不足,导致旅客接待能力已“力不从心”;一个因为设计缺陷导致候客大厅小、不能对接餐饮、集疏运不足,面临“捉襟见肘”的境地。可见,发展邮轮产业需要“登高望远”。

不可否认的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有众多的旅游景区和完善的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国际化程度较高,这为邮轮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现实问题是,预计到2020年,上海邮轮游客接待数量将达到250万人次,远远超过了目前上海“双母港”原有的设计接待能力。如此一来,上海不得不为其“登得不够高”而付出代价——游客接待能力不堪负重。尽管上海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通关措施,但也只是权宜之策。

要想真正做到登高望远,科学规划邮轮产业是关键,这个科学性应该是紧紧围绕市场趋势,研究分析上海邮轮产业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格局,为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不能只是关乎定位、方向,而是要涉及邮轮旅游的线路,港口布局,船队建设,人才教育,供应保障,邮轮旅游发展试点城市等具体的基础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构架起邮轮产业链,有效实现邮轮产业的协调发展,使邮轮产业焕发更大活力。

END

关键词: 邮轮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