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船重工:中国海工产业“门槛”太低
2014-05-22 08:33 | 国际船舶网 船厂动态
“中国船企与世界先进海工企业相差太远,根本谈不到竞争。”这是渤船重工董事长李天宝在接受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调研时说的话。
人民政协报报道称,近年来,由于船舶制造业产能过剩,造船价格持续下滑,造船业已经到了“造的越多,赔的越多”的境地。渤海船舶虽然具备400万载重吨的年造船能力,但今年的造船产量只有170万吨,以后的造船产量也将维持在200吨上下。“过剩的产能我们将释放到海工产品的生产上来,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国内外海工装备制造市场。”李天宝说。
应该说,渤海船舶在海工产业方面的答卷并不逊色:2012年5月承揽胜利7号钻井平台特检修理项目,历时50天顺利完工,创造了国内同行业该项目工期的最短纪录;2013年初交付两艘2500米超深水修井/完井船,成为公司涉足海工领域的又一重大硕果;正在建造的三艘90米自升助航式作业平台,交工后将用于中东地区海洋钻井平台辅助作业……但李天宝给自己的评价却是:研发能力弱,与世界先进海工企业相差太远,根本谈不到竞争。“这也是我国海工产业的现状。”李天宝直言。
在他看来,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工产业的“门槛”太低。在船舶制造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很多造船企业为了转移剩余产能,都开始从事海工装备制造。“不是所有造船厂都能从事海工产业,都用这种方式来转移剩余产能的话,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工产业也会像造船产业一样产能过剩,而这种产能过剩一定是结构性的,是低端链条的重复无序竞争。”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国家的定位规划,尤其是在海工这种重要的产业发展问题上,国家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海工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的作用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也是关乎海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调研组成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陈述涛表示。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公司就是辽宁省海工装备制造规划的受益者。”李天宝说,由于渤海船舶具备一定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发能力,并具有发展海工产业的地域和产业链优势,目前已经被辽宁省确定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基地建成后,将满足深水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圆筒式平台、海工模块、海工辅助船等各类海工产品的建设需求。
虽然我国的海工产业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李天宝却并不灰心。“以前,在民船制造方面,我国和日本、韩国的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现在却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我相信海工产业也能做得到。我们愿意用几十年去努力,值得!”李天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