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家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云集临港
2014-06-19 16:21 | 天津北方网 国内造船
中船重工临港造修船基地
根据临港经济区的建设规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28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经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海洋服务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经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海洋服务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10000万吨。
优势:云集20余家海工装备制造企业
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和实施海洋强市战略大背景下,滨海新区临港经济区近日出台关于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实施意见。
据介绍,该区目前在建和已经建成项目约230个,项目投资达到800亿元。企业涵盖海洋交通和港口物流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油气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经济的七大产业门类,其他传统工业也以前港后厂的格局,高度依赖海洋交通和港口物流,是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
记者了解,经过几年发展,临港经济区海工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驻区海工企业包括太重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0余家海工装备制造企业。2013年,临港经济区内海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3.2亿元,同比翻一番,海工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临港经济区的支柱产业和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
未来,该区将提升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先行示范作用,努力成为海洋创新发展经济区。
根据建设规划,到2015年,该区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28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经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海洋服务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4000万吨。
把脉:尚未形成密切衔接的产业链
临港经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临港海洋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起步,但从国际整体市场来看,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目前,临港尚未形成密切衔接的产业链,表现在零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各企业之间相对封闭,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同时,支撑海工装备发展的技术服务、专业咨询等服务水平较低。
同时,辖区海工装备制造的产品集中于低端配套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临港经济区未涉足TLP、SPAR、LNG-FSRU、LNG-FPSO等高端、新型装备设计和建造领域,更不具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区内海工企业还不具备总承包能力,项目均为分包项目。在设计方面,深水海工装备的概念、基础设计方面能力不足,缺少专业的设计机构和人员,未能实现国际认可的品牌设计方案;在产品方面,临港经济区只在相对低端的配套产品上占有一定份额,高端配套产品由国外巨头公司控制,造成海洋工程装备总装价值量偏小,利润较低。
应对:提升海工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市海洋局、滨海新区经信委、临港经济区管委会联合临港重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多次开展座谈会,为临港发展海洋经济建言献策。
一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提出,由于目前临港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仍处于成长期,资金、技术等环节相对薄弱,对相关市场的认知能力仍有待加强。企业均期望加强与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企业期望政府牵头建立临港经济区海工装备制造产业联盟,即结成企业间相互协作、资源整合的一种模式,进而提高企业发展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需要。
设计研发能力是海工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制约临港海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临港经济区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的海洋工程人才,提高行业整体的设计研发能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临港经济区海洋工程合作创新设计中心。突破制约临港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设计能力不足的瓶颈,使企业尽快掌握海工设计的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使临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继续向深水、高技术装备等领域发展。
同时,由于驻区海洋装备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资金力量相对薄弱,投资检测设备能力有限,而提高检测能力也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部分企业提出经济区应适时成立临港经济区海工装备制造产品检测中心,由企业合作投资,共同使用,有政府牵头帮扶企业开展联合检测工作,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临港海工装备制造亮点频现
新港船舶重工:走向大造船时代
日前,天津新港船舶重工为法国船东建造的180000载重吨散货船LEOPOLDLD号顺利交付,这是天津迄今建造的最大吨位船舶。LEOPOLDLD号的顺利交付标志着新港船舶重工走入了国际化的大造船时代。
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40年,公司于1962年建成了5000吨级的小船台,1975年建成30000吨级大船台。随着船舶运输向着大型化发展,该公司投资建设50万吨级和30万吨级造船坞及相应的造船设备设施,船坞在临港经济区占地350万平方米,已于2011年形成造船能力。
2011年8月30日,新港船舶重工临港造修船基地首制船——57000载重吨散货船1号船OCEANSKIPPER号在拖轮的拖带下驶离基地50万吨船坞。这是新港船舶重工临港造修船基地建造的首艘船舶,新港船舶重工由船台造船开始向船坞造船转变。
2012年8月13日,随着为德国建造的14000吨16号船在公司新港厂区3万吨级船台顺利下水,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新港厂区的两座船台光荣完成使命,“告别”造船。它标志着新港船舶重工告别船台造船方式,进入大船坞造船新时代。
博迈科:超90%业务来自国际客户
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海洋油气工程、液化天然气、矿业和炼化工厂为主的各类生产模块的设计和集成建造。目前,企业超过90%的业务来自国际客户,其生产的模块主要销往海外市场。
博迈科制造的模块动辄几千吨,这样的大家伙一方面需要巨大的场地,另一方面需要有专业的码头把建好的模块直接装船运走。博迈科之前在天津港[-2.61% 资金 研报]有一块自己的码头。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码头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急需寻找新的空间。
如今,博迈科拥有充足的资源,有能力同时执行多个项目,有能力提供电气模块、生活模块、化学注入模块和各种橇块从详细设计开始的EPC服务;有能力提供其它海洋工程、LNG、矿业和炼化工厂所需要的模块产品从加工设计开始的EPC服务。公司直接拥有30万平方米的建造场地资源,包含国际开放的400米深水码头岸线,年建造能力达到15万吨模块当量,能实现单件15,000吨重量的模块建造。
港口优势是吸引装备制造企业的关键因素。临港经济区现在拥有双向十万吨级的航道、万吨级的码头20个,港口的吞吐能力已达到三千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