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租赁积极“入海”
2014-07-01 08:16 | 中国证券报 船舶金融
目前产能过剩带来的制造业风险已经多方面显现。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随着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加速,金融租赁公司也在通过自己的渠道,助力国内过剩产能“走出去”,通过提高海工装备、船舶等设备的周转率使其走出运营困境。不过,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海工、机械、公共事业等不同板块的租赁业务各有特点,目前金融租赁可作为的空间有所不同。
金融租赁公司频频“入海”
在经济增速下行和内外需收缩的压力下,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正逐步显现,而商业银行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意愿也因此加强。部分银行在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限额管理的同时,通过推动并购重组、创新信贷方式,推动行业和企业在健康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常用有色金属冶炼、船舶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为1.6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555.43亿元,降幅达3.26%。进入2014年,产能过剩的危机依然延续。
而船舶行业的产能过剩,正在为相关企业寻求通过金融手段进行化解提供可能。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在位于江苏南通的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调研时了解到,已有数家金融机构与中远船务进行接触或合作,对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提供相应的支持,进而化解船舶产能过剩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的困扰。
6月26日,工银租赁通过其东疆保税区项目公司向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交付钻井平台“凯旋一号”,成为金融机构介入海工装备的最新一例。工银租赁副总裁纪福星表示,尽管目前船舶制造属于产能过剩领域,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好的投向。海工装备产业是当前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租赁公司不仅为海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可满足后者盘活存量、资产结构调整等需求。通过租赁“融资融物结合”的手段,可以有效支持和带动中国企业海工建造能力提升。
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倪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传统航运业、造船业遇到了困难,在着手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与租赁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对行业有明显推动作用。
2013年,工银租赁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合作,启动法国波邦集团15亿美元51艘海工辅助船租赁项目。纪福星表示,此类项目可以支持国内造船企业,对于推动其“走出去”释放过剩产能有重要作用。
中远船务人士亦表示,公司正在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将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推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中远海工与巴西、新加坡等企业都有这方面的合作或合作意向。
构建产融结合金融平台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从订单数量和金额来看,我国占海工市场的份额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位,占比分别为44%和43%。而相应的装备租赁业务,也因此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在航运产业寻求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同时,一系列政策支持也陆续推出,为进一步融合创造制度环境。
2013年7月,国务院出台《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转型转产,其中,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4年3月,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五类机构可以作为金融租赁公司的发起人。同时,银监会规定,发起人中应该至少包括一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制造企业或境外融资租赁公司,且其出资率不低于30%。业内认为,这一政策不仅推动了银行类金融机构,还鼓励制造企业进入金融租赁行业发展,市场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拓宽。特别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参与将有助于构建产融结合的金融平台,实现金融租赁的专业化。
4月,发改委联合有关部委发布了《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工程目标、主要任务、组织方式和保障措施,并提出到2016年和2020年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此外,《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等政策,也都为船舶、海工装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继出台的多项政策,在对未来一段时间船舶、海工装备的发展目标作出明确的同时,也就可能继续影响行业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做出了预警。在《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下,航运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也成为金融租赁行业在拓展业务时必须面对的挑战。
化解过剩产能任重道远
2013年11月,监管部门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化解过剩产能是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坚持化解过剩产能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与防范化解自身风险相结合,二是坚持严控信贷增量与优化信贷存量相结合,三是坚持市场手段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监管层对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的大方向作出了明确,包括银行业要支持扩大有效需求,助推消化一批产能,运用信贷杠杆助推挖掘市场潜力、改善需求结构、引导需求升级,运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相对过剩产能与潜在有效需求合理对接;支持企业“走出去”,助推转移一批产能,通过积极发展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贸易融资、国际保理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带动国内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等出口,有序向境外转移一批产能等。
在海工装备租赁业务的扩展过程中,租赁公司的所作所为正在印证上述原则指出的方向。纪福星表示,与商业银行不同之处在于,租赁首要考虑的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质量因素。“可能行业产能是过剩的,但某一个企业的某一个产品不过剩。那么就会选择行业里的优质企业,因为后者有先进技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租赁公司在其中的作用是缩短企业的应收账款账期,加快资金回笼,帮助企业尽快投入到下一轮生产当中,以帮助化解过剩产能。
倪涛也认为,目前所说的船舶产业产能过剩,是指船厂的生产能力过剩,“但是对于特定的产品不过剩。部分类型船舶现在需求量很大,但是船厂没有资金和能力垫资造船,这时就引入金融机构来作支持。”
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考虑到租赁行业对接实体经济的特点和目前的发展势头,未来不仅可成为解决企业资金流通的工具,同时对于转移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占领新兴市场都会有明显推动。目前,租赁行业对于内保外贷、保理等业务都在积极探索。但是,并非所有产能过剩领域都如海工装备一样可以适用租赁业务。以工程机械为例,全国的生产商都在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扰。有从业者认为,寄希望于融资租赁等方式化解产能过剩很难实现。
全国设备租赁及二手设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余小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工程机械租赁面临的问题是国内的设备生产量远超市场实际需要,消化产能的形势非常严峻。一些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可以通过设备出口缓解部分压力,但多数企业和租赁公司还在国内市场,工作较难开展。
专家认为,考虑到不同业务板块的分化,租赁业在其中可作为的空间大小不同。一些行业在化解产能上,还需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支持,这方面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