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融资租赁破浪前行

2014-07-09 17:05 | 中国水运报 船舶金融


继6月25日将国内首艘9200TEU大型节能环保集装箱船交付法国达飞轮船集团(CMA-CGM)后,6月28日中集集团与丰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浙江华祥海运有限公司三方再签署国内首制14000立方米的LNG运输船舶制船及租赁合约。

融资租赁积极“下海”

7月1日,中集集团人士透露,以上合同均是中集集团提供的“融资租赁+设计一体”的方案。以此方式,可以助推中国造船行业的转型及海工产品更多走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不仅仅是资金雄厚的企业,甚至是金融企业开始更多进军船舶、海工的融资租赁产业。以工银租赁为例,其拥有船舶200余艘;民生租凭则凭借“飞机租赁”和“船舶租赁”两个大块头行业晋身国内金融租赁三甲。

在世界船运行业回暖及融资租赁业务推动下,我国造船业亦开始走出困境,出现复苏迹象。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1-5月,全国承接新船订单347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8%,接单量持续蝉联世界第一。

作为国内融资租赁巨头,2013年,工银租赁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合作,启动法国波邦集团15亿美元51艘海工辅助船租赁项目。工银租赁副总裁纪福星表示,此类项目可以支持国内造船企业,对于推动其“走出去”释放过剩产能有重要作用。

需求促成合作

作为世界第三的集装箱航运公司,6月25日交付的集装箱船仅仅是达飞与中集所签合同订单的第一艘。根据合同,中集将为达飞建造10艘集装箱船舶,每艘船造价8200万美元,合同总值超8亿美金。

“达飞项目是中集集团首次涉足船舶租赁业务,但2007年以来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中集审时度势,迅速进入这一领域。”中集资金管理部总经理曾北华表示。

作为项目总包方,由中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作为船东,由中集上海海工研究院作为船舶设计方,为客户达飞提供融资及船舶设计服务,由中船重工集团、江苏新世纪船厂作为船舶建造方,建造新一代环保经济超大型集装箱船,为客户提供了从设计到建造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集集团,在过去三年中,伴随着中国海工装备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机构开始将触角伸向海洋工程租赁领域;而今年初以来,在航运市场继续保持弱复苏的形势下,造船业亦重新成为融资租赁行业的新宠儿。

2013年11月,工银租赁成功尝试推动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出口,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融资协议,用于支持购买太平洋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51艘海洋工程辅助船,并出租给法国波邦集团;2014年年初,民生租赁在东疆保税港完成了总价7.4亿元的船舶融资租赁出口业务,是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将购买的江苏南通熔盛重工的三艘船租给境外的公司。

在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倪涛看来,目前所说的船舶产业产能过剩,是指船厂的生产能力过剩,“但是对于特定的产品不过剩。部分类型船舶现在需求量很大,但是船厂没有资金和能力垫资造船,这时就引入金融机构来做支持。”

据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安康介绍,国际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不仅仅是达飞,中集还与地中海船运公司(MSC)签署合约,建造十多艘集装箱船舶,合同超10亿美元。

在国内需求方面,中国在国际航线上航行的船舶近1/3处于老龄化状态需更新。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国内船东同样愿意采取船舶融资租赁方式。

船舶融资租赁发展迅速

自2008年以来,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已仅次于银行贷款,成为船舶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中远船务人士亦表示,公司正在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将钻井平台等海工装备推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中远海工与巴西、新加坡等企业都有这方面的合作或合作意向。

“我们与达飞首艘船从签约到交付历时18个月,其余船舶会陆续交付,预计2016年全部完成,租赁期暂定为12年。”胡安康表示,12年之后,船东是续签合同还是买下轮船,届时可以再谈判。

中国第四大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一位高管表示,国内的人民币融资成本相较于国外高出不少,故此国外客户更倾向于在海外融资。“但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金融企业信贷收紧,由此给国内企业机会。”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3年中,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净利狂飙猛进,净利增速区间为30%-40%。此中,增速最高的是工银租赁,2013年净利增速为83%。

“同时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很多企业会到香港去成立子公司,主要有两层原因:外管局对外汇出境控制比较严格,手续颇为繁琐;在香港可以以较低成本融到资金。”上述扬子江船业高管表示。

曾北华对此坦言,中集拥有全球600亿低成本融资平台;经过5年实践,融资租赁公司初步形成面向主流市场的金融总包服务能力。“我们2013年融资租赁业务总资产做到100亿,今年可以再增加80亿。”

END

关键词: 融资租赁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