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成浙江船企“蓝海”

2009-08-03 07:33 | 国际船舶网 国内造船


今年上半年造船业经历了“接单难,交船难”,产能过剩1600万吨,占全行业产能1/4。但是,7月下旬振华重工却一举拿下了西班牙企业的22亿美元海工装备采购合同。

  海工装备主要用于海洋油气的勘探开采。从2002年到2007年,全球海洋油气的年均投资总量达千亿级美元,市场容量非常可观。记者了解到,浙江的特种造船业目前也欲涉足这一领域,海工装备可以成为浙江船舶制造业的新“蓝海”。

  造船业遭遇“订单撤销”

  “今年还没问题,但如果没有新订单,明年下半年就没米下锅了。”舟山一位船老板最近一直在跑订单。但跑来跑去,还没有多大效果。“现在航运市场不景气,船东根本不愿意下单。”他表示,多数舟山中小造船企业今年都没接到新订单,大家的压力都很大。

  船舶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今年6月随着航运市场回升,部分船舶企业开始批量承接新接订单。6月重点监测企业新接订单41470万载重吨。

  其中,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共承接30412.8万载重吨、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承接739.9万载重吨、厦船重工承接211.4万载重吨、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承接26万载重吨。

  除了这4家船厂,别的船厂还是一个新订单都没有,船舶市场的行情并没有迅速升温。

  从统计数字来看,船舶工业总产值6月增速也呈现下降趋势。6月船舶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1.1%,比年初下降25.4个百分点。同时上半年“订单撤销”和“合同重谈”的案例显著增多。6月我国共取消订单14艘,122万载重吨,比5月有所增加。

  一艘特种船,可卖1亿美元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海洋工程船制造企业,目前该公司订单已排至2012年。2008年该公司共交船18艘,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55%2009年计划交船28艘,完成产值60亿元。

  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在承接新船订单指标上跻身世界造船企业30强和全国十强行列。其中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占总量的35%,而且也占到“浙江造船”总产值的近80%

  早在3年前,“浙江造船”就察觉到普通海运船市场竞争激烈,利润日趋微薄,便把目光转向了当时为国外同行垄断的海洋工程船制造领域。

  该类船舶具有科技含量高、制造难度大、下水工艺独特、附加值高等特点。一艘船的单价最高可达1亿美元,远高于一般的散货船、集装箱船。今年5月底交付的GPA254型海洋工程船,排水量不到4000吨,售价却逾2000万美元。2007年初,“浙江造船”投资14亿元建造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工程船生产线,可同时建造8艘海洋工程船。公司还把产品拓展至沥青船、液化气船等海洋工程辅助系统船舶。

  海工装备,船企“蓝海”

  “今年新进入特种船舶制造业的船企,一下子多了不少,很多以前都没接触过。”岱山县海天修造船厂的钱副总表示。前几年,特种船供不应求,订单根本不用跑出去找,很多船东主动找到厂里要求尽早交船。这种情景吸引了不少造船企业也要来分一杯羹。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特种造船企业却也不慌,继续求变,驶向更深的“蓝海”——海工装备。

  7月下旬振华重工同西班牙企业签订的22亿美元海工装备采购合同。

  海工装备主要用于海洋油气的勘探开采。从2002年到2007年,全球海洋油气的年均投资总量达千亿级美元,市场容量非常可观。我国由于受能源短缺的刺激,近年来海洋油气的开采步伐也在加快。日前,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就在“中国海洋论坛”上透露,中海油正在渤海、南海深水区、沿海筹建三个“海上大庆”,由此带来的海工装备需求也非常具有想像空间。

  实际上,在此之前,国内船厂已纷纷开始在海工装备领域布局,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两大央企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外,民营船厂代表江苏熔盛重工总裁陈强日前也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正在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并计划将来自这部分的收入做到企业产值的40%左右。

  “根据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到2011年国内企业在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的占有率要从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10%,短期来看的确要着重发展”,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表示,不可对海工装备前景过分描绘,要防止企业一拥而上,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END

关键词: 海工装备浙江船企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