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保中心或有“变质”风险

2014-08-12 16:42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舶金融


2010年12月人保航保中心成立后,至今陆续有近10家产险企业获批设立航保中心。有专家认为如此密集筹建,或有“变质”风险。

短短四年时间,人保、太保、中国平安、阳光、永安、天安、华泰、大地和国泰等产险企业均在上海成立航保中心或获得筹建批文。上海船舶险与货物险总量已占全国半壁江山,集聚效应明显,集聚效应的最大“功臣”是免税政策,但业内人士担心航保中心看似要成为“免税财务中心”了。

仅达成集聚效应

2010年12月29日,人保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在上海成立;2010年12月31日,太保产险航运保险事业运营中心在上海揭牌;2012年8月,中国平安产险上海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开业。之后,上海保监局开始加速批复各大保险公司在上海筹建航保中心。去年6月,阳光产险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落户浦东,7月份永安产险航运保险中心成立。今年,天安、大地、华泰以及国泰等保险公司均获得上海保监局筹建批文,将在6个月内建成航保中心,其中华泰保险还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成立首家航保中心的保险公司。截至8月8日,上海已有5家航保中心正式开业,4家获得批文准备筹建,发展速度理想。

2月开始,上海保监局陆续公布人保、太保、中国平安、阳光以及永安五大开业的航保中心去年、今年上半年以及每月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动态。数据显示,去年人保、太保、中国平安、永安和阳光航保中心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2亿元、6.41亿元、2.68亿元、3944万元和506万元,今年上半年分别为10亿元、4.98亿元、1.64亿元、1795万元和3801万元。

根据数据,业内专业人士对《航运交易公报》记者分析道:“上半年航运保险形势要好于去年,其中阳光航保中心上半年保费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但这未必能说明其航运保险业务有质的变化,可能是其将各地航运险业务集中到上海航保中心统计的结果。这种业务集聚方式人保、太保、中国平安早在航保中心刚成立时都已经实施过,永安应该还没有完全将航运保险业务集中在上海统计,不然其数据也会大涨。”

航运保险保费统计通常包括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三大类,自各大财险公司建立航保中心后,上海的船舶险保费规模发展迅猛。2009年之前,上海船舶险保费在全国维持15%~20%的比例,2011年保费总量迅猛上升,占全国47%的份额,今年上半年,根据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全国船舶险保费收入为37.77亿元,上海船舶险保费收入为19.15亿元,占全国51%的份额,占据半壁江山。

但货运险的保费规模不仅没有提速,反而出现下滑现象。2011年上海货运险保费占全国22%的份额,今年上半年根据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提供的数据,全国货运险保费收入达54.02亿元,上海货运险保费收入为8.87亿元,从2011年占比22%下滑至16.%。对此业内专业人士分析:“通过建立航保中心让货运险在上海集聚并非易事,因为投保货运险的都是小货主,很多货运服务都在当地解决,没必要兴师动众跑到上海处理货运险业务。”而来自太保的工作人员透露:“下降的原因还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货运险保源萎缩,导致单笔保费与平均费率均有明显下滑,去年太保在上海的货运险保费收入下滑4.5%。”

至于保赔险,由于所占比例甚小,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对该项目进行具体统计。

从公司具体业务来看,早在2011年,太保已将全国42.07%的船舶险集中到上海,人保也将全国54.75%的船舶险业务集中到上海,今年阳光也将船舶险业务悉数集中到上海。无论从宏观的原保险保费数据,还是微观的船舶险、货运险占比,都显示上海航运保险集聚效应明显。

或沦为“免税财务中心”

各大产险企业之所以愿意在上海设立航保中心,最重要的是看中上海航运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19号文件,明确指出航运保险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有三个重要表示,第一,对所有在上海地区与国际航运相关的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第二,鼓励在上海地区发展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第三,鼓励研究与出口相关的货运险在中国投保的相关政策。这三方面落实最快的是免征营业税,包括进出口运输保险、远洋船舶保险、集装箱保险等。正因有免税扶持,极大地吸引保险业务在上海聚集。

2011年上海地区货运险与船舶险总量达到34.45亿元,同比增幅达57%。2012年一季度上海船舶险发展最为喜人,根据上海保监局发布的数据,一季度上海船舶险保费实现14.44亿元,同比增长10.41%,增幅达到历史最高。

当时,人保财险航保中心营销部王媛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其实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大部分分公司的船舶险业务与保费都集中到上海航保中心,实际上上海地区船舶险保费收入并未明显增加。一般船舶险在年底统一续转,保赔险续转时间在每年2月,所以船舶险续保任务一般在一季度就能完成全年的70%~80%。这波集聚效应过后,船舶险与货运险应该不会再有太高幅度的上涨。”

如今回看,此言不虚。今年上半年上海船舶险保费收入19.15亿元,而2012年一季度船舶险达到14.44亿元。各大航保中心落户上海后,对最强势的舶船险也未带来强势增长。

2012年,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通知》),其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等传统保险业务,积极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支持中资保险公司开拓海外服务网络,完善航运保险相关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海上货运险本地投保。加强航运保险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航运保险定价机制。设立保赔协会或吸引国内外船东保赔协会在沪设立机构,成立承保人协会,制定由海上保险人使用的保险条款,利用税收导向政策,将航运保险业务纳入拟设立的上海保险交易所的交易范畴,促进航运保险市场发展。

借由19号文件与《通知》的双重扶持,上海保监局不断加速批复各家航保中心的成立。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筹批速度不会趋缓:“上海若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加强航运保险的软实力建设。若要加强这一软实力,首先须实现各类航运保险在上海集聚。上海市政府正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实现集聚效应,这一目标已经完成,下一步应该切实提高各航保中心的保险实力,但这方面差强人意。”

该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看,各大航保中心成立后,保险实力并没有显着提高,与其说上海是航保中心,不如说是‘免税财务中心’,一些产险企业建立航保中心只是为免去一笔不菲的税费,并没有形成竞争力。”如若上海航保中心真沦为“免税财务中心”,将对上海成为真正的航保中心无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除了上海,天津、大连、厦门和宁波等地正在与上海竞争“航保中心”的头衔,纷纷推出税收优惠政策,一些全国性保险公司正考虑将已经放到上海航保中心的部分业务迁往天津、大连等地。上海独有的免税政策正在失去优势,若没有过硬的承保实力做支撑,上海航运保险业务的集聚效应以及航保中心建设任务将难以达成。

创新才是硬道理

若要切实提高承保实力,一方面,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对作为国际金融都市的上海而言并不担心;另一方面,必须有发掘航运保险新品种的创新能力,以全方面覆盖客户的投保需求,这样才能不断拓宽新保源,带来盈利增长点。而这方面,上海其实充分拥有发展的土壤。

5月份,中国保监会决定对上海航运保险市场简政放权,其最具意义的一点是允许上海航运保险协会自制保险条款,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秘书长徐峰表示积极研究船舶险与货运险的创新。

8月份,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带头创新,徐峰透露将推出货运险电子发票,以取代纸质发票。近期他在某公开场合表示:“货运险保单量大,上海每年约有几百万张货运险保单,但件均保费很少,快递成本高。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原则上同意货运险使用电子保单,可能先在一两家保险公司开展试点。”

中国保监会这一简政放权,对上海航运保险业的创新具有实质意义,尤其对去年底成立的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的创新工作带来推动力,简化品种开发流程,将更利于提高保险专业人员开发新品种的积极性,各家航保中心的专家定期将在上海航运保险协会进行“脑力风暴”,研究创新品种,目前正对延误完工险、责任险进行探讨。

如果说税收优惠政策是助推上海成为航保中心的左手,那么创新就是它的右手,两者缺一不可。

END

关键词: 航运保险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