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企“白名单”到底有多白?
2014-09-10 09:09 | 国际船舶网 船舷内外
中国造船业第一批“白名单“终于公布,入围的船企肯定很兴奋,折腾了大半年终于有了回报,但是那些没有入围的船企这几天估计睡不着觉了,如果下一批在挤不进去,那就意味着船厂今后就是“黑户口”了,别说银行贷款,估计想卖身都难了。
不过要挤进白名单恐怕真的不容易,很多不错的船企也未必能拿到,而一些效益很差的船企反而捷足先得,可见要想拿到白名单真的要有点“水平”。据说,第二批白名单还有20多家目前还未公布,想想接下来中国几百家船厂要为剩下来的几十个名额打破头,为了生存这些船厂估计得使出浑身解数。不过即使“不择手段”,最终拿到白名单的船企也只是极少数,大部分船企注定会空手而归。而拿到白名单的企业又果真货真价实吗,没有拿到白名单的船企也果真是不符合规范条件的船厂吗?
规范条件不“规范”
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真正能够达到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要求船厂估计不多,由于《条件》的高门槛,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事实上被排除在外。
不过仔细看看《条件》内容,门槛固然很高却也未必难实现,因为大部分条件并没有具体要求,弹性很大。
例如,关于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要求,条件要求“企业应具备与所建造船舶相适应的岸线、船台或船坞、舾装码头、起重设施、涂装设施、厂房和仓库,并应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及供电、供水、供气能力。”这些与其说是船厂规范条件还不如说是基本条件。
条件要求企业“应具有生产场所用地长期的合法土地使用权,生产用地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所谓“长期”到底多长?为什么生产用地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相适应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对于那些生意好的自己都造不了只能外包的好船厂又该如何判断,这些在规范条件中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再例如规范条件要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普及率应达到80%以上,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应达到85%以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应达到70%以上。造船综合能耗每万元增加值不高于0.20吨标准煤,钢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焊接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65%以上,涂敷系数不高于2.2,分段无余量制造率不低于70%,分段上船台(进坞)无余量搭载率不低于80%,下水(出坞)前舾装工程完整率不低于80%。”有业内专家就称国内能够全部达到规范要求指标的船厂屈指可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企业想达到就一定能达到,至少材料上一定能达到。
劳民伤财太“草率”
据说从去年底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出台后,很多船厂几乎倾全企业之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争取进入工信部第一批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船企进入名单专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专家讲解,很多船企为此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几个月汇编、资料审核评审资料,终于“整出”一份可以上报的材料。
不过事情还没有完,还得应付专家领导的检查。按照要求工部委托相关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等依据规范条件组织专家对申请企业进行评审。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个月心血好不容易整出一份“以假乱真”的方案,而这些专家可能仅仅化半天时间“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样的形式主义的所谓评审有多少真实性呢!不过也难为专家,这个领导打招呼,那个老板请客,谁也得罪不了,还有几百家要跑,确实辛苦。
如此看来,《条件》有数字要求的船厂肯定“做”得到,《条件》没有数字要求的船厂更是没问题,说穿了其实都明白,要通过条件船厂恐怕拼的并不仅仅是硬件实力,更是“软实力”。
一个规范条件本身都未必规范,过程有如此草率而且缺乏监督,其结果可想而知。“白名单”是船厂的判决书,没有“白名单”船厂就没命,所以别怪船厂,为了“白名单”船厂一定会“拼命”!只是这张“白名单”真的有含金量,真的很白吗?!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