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白名单”船企怎么办?
2014-09-11 11:20 | 国际船舶网 船舷内外
因为一张“白名单”的缘故,最近很多国内船厂恐怕都无心造船。一个正常经营的船厂本该心思化在造船业务上,如今却要为自己的生存天天担忧。船厂的命运本来应该由市场说了算,但如今命运似乎掌握在一个部门手里,这张“白名单”真的很“要命”。
按照去年文件发布时工信部配发的解读,“白名单”将为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据,引导社会资源向符合条件的优势造船企业集中。这意味着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未来都将向进入名单的国资船厂和知名民营船企继续倾斜,而未能入围的企业将受到制约,比如差别电价、信贷收紧。很显然只要进入白名单,以后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就会倾斜,这就是为什么船企削尖脑袋要进入白名单的原因。
看来“白名单”确实很“要命”,不过没有“白名单”企业今后到底怎么办?
正常船企或成“黑名单”
船企削尖脑袋要进入白名单的原因除了能够得到更多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还有一个恐怕是企业自身都还没有想到的问题,因为一旦进不了白名单,也就意味着企业已进入政府的“黑名单”。黑名单的后果是什么,企业当然比谁都明白。
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真正能够达到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要求船厂估计不多,由于《条件》的高门槛,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事实上被排除在外,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经营正常的船企,这些船企一旦进入黑名单,即便原本经营正常可能因为信贷收紧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造船业并非需要特殊准入条件的行业,按照中国法律所有船企只要工商注册都是合法企业,只要合法经营自然就是规范企业。但是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出台意味着如果船企进不了白名单就成为“不规范”企业,就会被拉入“黑名单”,这显然对那些原本经营正常的船企而言是不公平的,《条件》出台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一刀切的做法事实上会造成不公平市场竞争,最终导致效益好的企业因为没有拿到白名单最后反而败给效益差却有白名单的企业。
“黑名单”船企或被逼“转型”海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千万不要低估中国企业的智商。白名单公布后,相信很多进不了白名单的船企已经开始准备第二套、第三套方案了,因为谁都不想成为黑名单,谁都不想就此罢休。
之前就听说有很多船厂抱怨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只要看到企业名称有“船”或“重工”字样就一概不放款,因此就有企业为了拿到银行贷款改名,当然最好要改和政府支持相关的产业,而海洋工程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反正造船业务只要和海工搭边就可以,造一条大马力拖船就成了海工辅助船,美其名曰“小海工”。事实上现在国内能够真正建造海工装备的海工企业没几个,大部分也只是换个马甲在造船,有的甚至还是散货船、油船,连外高桥海工都在造供油船,难怪中国海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不过船企挂上了海工名称政府银行自然是另眼相待了。
进不了造船“白名单”的企业会不会更名改姓“转型升级”成为海工企业,为了生存一切都有可能。造船“黑名单”转型“洗白”成了海工企业,既“配合”政府解决产能过剩,又“帮助”政府实现转型升级,一举两得皆大欢喜。不过明眼人都明白造船业的产能过剩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转移而已。再过几年,中国海工产业产能过剩又要重演,不知道到那时是不是又会出台海工产业“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