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集团转型升级再起航

2014-11-03 08:38 | 新华网 船厂动态


1至9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1%,新签合同总额同比增长19%。在航运市场低迷的形势下,中船重工集团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从打造高附加值船舶到完善整个造船产业链,再到拓展非船业务抵御各种风险……中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孙波告诉记者,这一切源自于他们把准了市场的脉搏。

打造高附加值船舶产品

“船东想什么,我们就跟进什么!”中船重工旗下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宝起说。这家我国最大的船用螺旋桨制造企业,制造出超大型和节能环保等高技术船用螺旋桨,打破外国技术垄断,并在螺旋桨上添加了节能装置,使船的节能和效率大幅提高,批量装配于国内各大船厂建造的18万吨、20.8万吨散货船、超大型原油船等出口船上。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航运市场供需失衡、运价偏低、成本高企。船东挣不了钱,船厂就接不到单,“订单荒”一度困扰我国造船业。市场低迷不等于彻底没有市场,关键是要摸准船东的胃口,生产他们最需要的船型。

“船东最希望省油,我们的产品就要瞄准节能环保。”公司副总经理王国仕说,螺旋桨并非几个叶片那么简单,其螺距、曲面的设计及加工精度等,直接关系能耗大小。他们与科研院所联合设计的新型螺旋桨,通过对上述参数的改变,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标。由于满足了船东的需求,订单随之而来,公司的产品附加值提升了,效益也提高了。

除大连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外,中船重工集团旗下多个船舶和配套企业都做起了“高附加值”生意。得益于此,集团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民船板块始终好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

完善造船全产业链

走进中船重工下属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可以看到起重机不停地输送着连杆、曲轴,一台三层楼高的柴油发动机正在进行模拟海况的最后调试。该公司党委书记张宏伟告诉记者,这台发动机将于近期交付,用于18万吨散货船。

发动机是船舶的心脏。经过多年研发,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柴油机70%以上的零部件国产化,产品并正向安全、绿色、节能和智能型迈进。目前,企业拥有年产200万马力能力,为近千艘巨轮装备了主动力源,还实现了单机向德国、巴西、美国等地出口。

在中船重工集团,如今已经形成包括总体设计、总装建造以及甲板机械、螺旋桨、阀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把整个产业链条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中船重工找到了对抗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不再受制于人,可以在设计、装备等领域提早布局,开发潜力市场。”孙波说。

目前,这个集团已形成国内最齐全的船舶及配套产业链,拥有各种系列的设计、建造以及船用主机、辅机和仪表、武备等综合配套能力,并通过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仅大连船舶重工周围就形成了年百亿元的船舶产业集群。

拓展非船业务

造船的也可以造机器人?是的,在世界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拓展非船业务,告别“单条腿”走路,成为中船重工集团的转型方向之一。这当中,不少下属企业抓住智能制造契机,发展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超导电机、节能电机等先进数控设备,市场柳暗花明。

中船重工第七一二研究所研制的我国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电机就是其中之一。该所所长周平说,大容量高温超导电机体积与重量分别为常规电机的1/2和1/3,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噪音小、易维护、操作灵活等优点,在船舶电力推进和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该电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兆瓦级高温超导电机设计、制造能力,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

中船重工集团坚持多元发展,利用自身在船舶、船用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替代进口、节能环保、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开发了上百种非船产品,形成了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物流贸易等五大板块。今年前9个月,集团公司非船业务实现经济总量占集团公司一半多。

END

关键词: 中船重工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