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中国海工制造业仍然亟待整体提升

2014-11-19 17:13 | 香港文汇报 船界人物


以钻井平台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简称海工),是人类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技术基础。这一产业以其高技术、高投入,以及高度的综合辐射能力,不但代表了一国的制造业水平,也关乎国家未来的海洋话语权。随着中集来福士承建中海油服的第四座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即将交付,中国在海工制造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二梯队,与韩国、新加坡比肩。然而,中集集团副总裁兼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认为,中国海工制造业仍然亟待整体提升。

当看到一座长104.5米,甲板高37.55米的庞然大物屹立在中集来福士的码头上时,不禁让人感叹人类的渺小和伟大,这就是来福士即将交付的“中海油服COSL系列兴旺号”深水半潜钻井平台。

接受记者采访时,中集集团副总裁兼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刚刚陪同李克强总理访欧回国。谈及即将交付的“兴旺号”,于亚难掩兴奋。“兴旺号在以往交付北海海域的三座COSL系列平台技术基础上,迈进了一大步,可以在北极圈附近的一年新冰水域作业,这种技术标准意味着它可以在全球任何海域作业。”

中集来福士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已覆盖北海、里海、墨西哥湾、巴西海域、几内亚湾等全球主流海洋油气产区,是国内唯一具备批量设计、建造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企业。然而当2008年中集集团开始从新加坡人手中收购烟台来福士时,就开始承担着此前因项目延期,设计修改、返工造成的损失。“中集来福士能有今天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创新机制是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中集集团在确认了国际海工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就将发展决策权交给了对海工市场最熟悉的来福士自己决定。”

跨国并购  向价值链前段延伸

在海工行业,成本最高的是首制产品,制造方在设计环节、项目建设、配套设备采购上都要从头开始,成本投入极高。而中集来福士坚持定向制造的“聚焦化之路”,将精力集中在可以批量化生产的产品类型上,这正是国际海工第一梯队国家新加坡、韩国的普遍模式。目前中集来福士手持订单中80%都是批量定型化产品。

于亚坦言,“业内普遍认为,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中心正在由新加坡、韩国、欧美向中国转移,这种转移,更多的是指总装环节的转移”。目前国际海工行业上游仍类似于“贵族俱乐部”,行业最具价值的基础设计能力和核心设备制造技术仍控制在美国、北欧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机构手中。基础设计环节决定了整个产品的工期、国产化率等关键指标。许多船东在下订单时就会指定基础设计方要来自这些机构,这是海工行业特点。中集来福士采取国际合作、跨国并购并举的方式,着力提升前段设计水平,并逐渐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2013年中集集团全资收购了北欧知名海工设计公司Bassoe Technology AB,同时还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实验)中心,以及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和上海船舶海工设计研究院。通过收购与自建,实现国内研发团队与国际联合设计,在交互合作当中,国内团队逐渐吸收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使中国标准融入到国际规则当中。

吁营造高端制造业发展体制

在基础设计的自主化过程中,中集来福士保证同等质量下优先使用国产配套设备,这样不但能刺激国产配套产业提升水平,而且会使一批配套服务企业聚拢在来福士周边,大大降低其采购成本。聚焦化生产、国产化倾向,六年来中集来福士已经带动烟台400多家配套企业,而产业链的完整正是新加坡半潜平台制造成本低于中国的主要原因。

中集来福士的人才战略初见成效,其共900余人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岁。于亚认为,中国海工未来的优势不会是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而正是工程师队伍规模的优势,“对于海工制造这样的产业来说,技术才是一切的基础!”

但于亚也不无感慨,海工装备制造作为高端制造业,其发展水平绝非一家或几家企业能决定的,它背后牵涉到整个国家的制造业实力。他就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体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首先应该从提升最底层的产业工人素质做起。于亚举例,在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蓝领工人可以成为中产阶级,而中国的工人还是“候鸟式”的农民工,这两种工人所产生的工业文明之差异可想而知。“如果未来有一天,中国出现了一批专门服务于海工产业的法律专家、股票专家、意见领袖,那时候才可以说中国海工制造业的大环境完善起来了”。

END

关键词: 中集来福士于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