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道亮出中国“名片”

2014-12-26 16:55 | 中国水运报 船舷内外


2014年9月18日,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牵头,联合集美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编撰的《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出版发行。

作为全球首部中文版的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指南》出版后将为计划航行北极东北航道的中国籍船舶提供包括海图、航线、海冰、气象、航行方法、引航破冰服务、应急、沿岸国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全方位航海保障服务。

对于刚刚度过两周岁生日的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来说,这仅仅是他们在做好传统航海保障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海运战略通道保驾护航所迈出的第一步。

A 黄金水道蕴含黄金效益

跨越北冰洋,开辟北极航道,缩短东西方距离,是无数航海家的梦想。

北极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分为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其中,北极东北航道是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连接东亚的最短航道,被誉为“黄金水道”。

然而,由于北冰洋常年被冰层覆盖,气候条件恶劣,这条理论上存在的航线,历史上却难以穿越。

从16世纪起,欧洲探险家就梦想能打通经北冰洋到达富庶东方的便捷通道。1553年,英国航海家威洛比率领115名船员,驾驶3艘船舶,首次探寻北极东北航道,不幸没能驶出北冰洋的冰天雪地。16世纪至19世纪,数以百计的航海家为了探索这条航道而葬身冰海,直到19世纪中叶,航海家才分段走通了这条航道。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致北冰洋海冰快速消融,北极东北航道水域夏季无冰期已超过30天。同时,航运和破冰技术的进步也加速了“唤醒”北极航道的进程。

近年来,国际航运界兴起了“北极航道通航运动”。1997年,芬兰油轮“UIKKU”首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抵达亚洲;2011年通过东北航道的商船有36艘;2012年达到46艘;2013年突破71艘。

2012年7月至9月,“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两度穿越北冰洋,成为我国航海史上第一艘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船舶,为中国商船试航北极东北航道贡献了参考经验和航行数据。

2013年8月8日,中远“永盛”轮从大连港出发,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荷兰鹿特丹,航行27天,成为我国首艘成功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的中国商船。

黄金水道蕴含着黄金效益。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以上海港至荷兰鹿特丹港为例,商船取道东北航道的航程大约为8000海里,比传统的经马六甲、苏伊士运河的航程缩短约2800海里,可以节约9天的航程时间。

北极航道开启,对于正在向海运强国迈进的中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执行主任郭培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到2020年,如果北极航线完全打开,用北极航线替代传统航线,每年可节省533亿至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

郭培清认为,北极航线改变的不仅是贸易格局,它还将影响中国的能源结构,未来北极的天然气等能源也可以采用船运的方式来运输。“在一个有全球战略的国家看来,资源是不分‘远近的’。通过正确的外交战略和产业链接,资源外围国家分享的利润未必少于资源所在国。因为在全球化时代,资源利益通过产业链条不断向外围国家分配,油气资源的开采、运输等环节都为外部资本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因此,中国至少间接拥有北极资源利益。”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大多处于北纬30度以北地区,这个地带生产了当今世界80%的工业产品,占据70%的国际贸易。北极航道开通将改变世界贸易格局,促成俄罗斯、北美、北欧为主体的超强的环北极经济圈,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因此,大型国际航运公司早已摩拳擦掌,等待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海冰的融化,为这条新的世界经济走廊“剪彩”。

北极航道对于中国同样具有特别的意义。我国外贸大部分途径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条航道因为大国控制和海盗猖獗,安全系数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而且苏伊士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近年壅塞现象严重,北极航道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开辟北极航道,更有利于打破我国面临的“马六甲困境”,所处的战略意义不可言喻。自1993年起,中国就步入石油净进口国且净进口量逐年攀升,中东是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对外部能源的高度依赖凸显了中国能源通道安全的脆弱性。

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必经马六甲海峡,封锁马六甲海峡很容易成为钳制中国命脉的一大利器。有鉴于此,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地以及开辟新的能源运输通道已经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刻不容缓的议题。

B 北极航海保障服务“破冰”

长期以来,航行在北极航线上的船舶面临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恶劣的天气条件,缺少良好海图、通讯系统以及其他导航辅助设备等情况都是海员不得不面对的挑战;由于地处偏远,救助和清污行动显得举步维艰且费用高昂;由于低温,从甲板机械、应急设备到海水吸入口的许多船舶组件的效能降低;一旦结冰,船体、推进系统和附属设施都将被迫承载额外的负荷等。

2012年,随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上海海事大学教师、“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二副白响恩曾表示,由于此前东北航道资料只有俄罗斯掌握,只能通过代理到莫斯科购买俄文海图。由于发行量小,比起全球通用的英版海图,俄文海图价格更高。

“海图上标注的某些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东北航道气象、水文等通航环境比较复杂,而且没有助导航设施,只能凭经验和感觉走。”白响恩说。

没有海图、缺乏水文气象信息,摸不着引航破冰规则……船舶摩拳擦掌试水北极东北航道,却因为缺乏航路信息而如同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对国内的许多国际航运企业,特别是未来计划取道北极航行的中国籍船舶来说,他们亟需一份准确全面、权威且实用的航行“攻略”。

2013年10月,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委托,从需求入手,联合集美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学研机构,组织多方专家,广泛收集多国各个时期的航行资料,编撰了全球首部中文版《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这本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牵头编撰出版的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指南全文共计20余万字,分为概述、极地航行相关国际公约与规则及沿岸国有关规定、北极地航区水文气象概况、北极海冰综述、北极东北航道相关水域通航环境及航行保障、北极东北航道习惯航线与航行方法、冰区船舶操纵、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应急反应、极地水域船员培训及船舶入级要求、沿岸港口概况11章,基本涵盖了船舶航行北极所需的大部分内容,能够满足大多数船舶航行北极的需要。

不过,极地航行的特殊性还是让编撰工作“比想象中困难许多”。这一点,从“永盛”轮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记录中可以窥见。

中远航运旗下“永盛”轮是一艘多用途船,总载重量1.9万吨,长155.95米,宽23.7米,设计航速14节。2012年8月8日从大连出发,取道东北航线,通过白令海峡后,向西经过楚科奇海、德朗海峡、东西伯利亚海、新西伯利亚群岛北部、拉普捷夫海、维利基斯基海峡、喀拉海、新地岛北部、巴伦支海,航行27天、7931海里抵达鹿特丹港。随船日记中关于冰区航线的描述和感悟,让人对东北航道的航路条件有个客观认识——“当风浪和涌浪明显减小后,俄方引航员登轮并建议我们在破冰船的引导下,直插西伯利亚群岛北部。但船长要求,应尽可能绕开这些冰区,引航员响应船长的要求,继续向西航行。破冰船在前面引导,寻找冰的空隙,变向行驶。同时,引航员要求“永盛”轮跟随破冰船的尾迹航行,不得偏离,保持0.7海里的距离。”

“在北极航行的船舶,尤其是第一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的商船,对这片水域的认识和了解几乎是零,对于首航的船舶和船员来说更是极大的挑战。‘永盛轮’在出航前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知识消化工作,花费了很多精力,如果这本航行指南当时能出版,我们首航北极的航次将会更加顺利。”曾参与过“永盛轮”北极首航工作筹备的中远工作人员说。

26.5万字,199张图片,353天……当《指南》正式出版发行,一串串统计数字成为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人不舍昼夜,拓展航保服务区域最有力的注解。

C 立足东海、推送全球

“收集资料、理解翻译、编辑出版、统稿发行,这绝对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人记忆深刻。”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助理吴宇晓腼腆的笑了。

在吴宇晓的脑海里,编撰《指南》的这一年过得既漫长又短暂,“因为太痛苦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资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北极东北航道地处俄罗斯专属经济区,为此,他们寻求俄罗斯船级社协助、通过代理购买俄文海图、在国外海事机构碰碰运气、与穿越过北极东北航道的船员座谈……用吴宇晓的话说,“简直就是广撒网”。

最终,当冰情、水文、水深、航线航向、规制等大量的中、英、俄3种文字极地航区航行资料几乎全部收录集中,才让整个编撰小组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总算是心里有底,踏实了许多。”

“《指南》的编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推送全球、跟踪全球’的服务目标,为了促进航海保障事业的大发展,我们一直在不断实施拓展新领域、丰富新产品、强化新技术、引领新方向。”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王良玉告诉记者。

吴宇晓已经记不清楚,《指南》已经修改过多少次了。只是聊到假期,他才猛然想到:“假期?印象中这一年的假期几乎都是大家伙儿集体编撰《指南》的场景呀。”

翻看沉甸甸的指南,记者看到《指南》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北极东北航道的海图、航线、海冰、气象、航行方法、引航破冰服务、应急、沿岸国法律法规等内容,可谓应有尽有。

“简单来理解,就是一份航行‘说明书’,能够告诉计划取道北极航线的船舶哪个季节最适宜航行、哪条航线最安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碰到问题怎么办等参考信息,确保船舶安全、顺利、快速通过该航线。”王良玉介绍说。

《指南》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国内航运企业、相关科研机构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认可。

2014年11月20日,《指南》总结研讨会议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国航海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远集团、俄罗斯船级社等15家单位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指南》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实用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其较高的航行参考价值填补了我国极地航海图书资料方面的空白,是中国海事部门有力服务和支持中国航运业延伸走向北极的重要保障,是进一步践行中国经略海洋战略的需要,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方位、多渠道参与全球极地事务的一个重要平台。

“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关于‘四个交通’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将紧紧立足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服务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准备陆续编辑出版南极海域、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航行密集水域的中文版航行指南,为我国外贸主要海运航线和极地科考船舶提供更为全面、专业、权威的航海保障服务,并逐步实现指南出版发行的序列化。”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透露。

END

关键词: 北极航道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