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造船业破茧可成蝶
2015-03-18 16:49 | 中国水运报 国内造船
2003年到2008年间,全球航运市场异常火爆,巨大的船舶需求致使造船业挥别低迷跃升为高盈利行业。当时民间流传一个笑话:“一块钢板只要在海里能漂起来就可以赚钱。”于是一个又一个新船厂如雨后春笋般疯狂诞生,但当年我国船舶工业的过度发展却造成了如今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山东省国防科工办的信息显示,目前,山东省有船舶企业107家,具备600万载重吨造船、50万标准吨海洋工程装备、千艘游艇的生产能力。2013年山东船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位列全国第三位,然而韩国仅大宇一家船企的营收就超过山东的总和。与上海、辽宁、江苏等地相比,山东省船舶产品层次偏低,附加值较低,在造船效率方面只及韩国的1/3、日本的1/4。无论是在总量、生产效率还是附加值上,山东船舶工业似乎都不占据优势,对整个产业来说,出路只有转型升级。那么山东造船业将如何规划转型之路,实现弯道超车?
区位优势明显 设施装备一流
2014年1至12月,山东省行业统计范围内船舶工业企业(含造修船、海工、游艇及配套)完成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交货值分别同比上升13%、13%和34%,利润同比减少3%。造船三大指标方面,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26%;新承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4%。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统计数据,2013年山东省船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由全国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
依托区位优势,全行业逐步形成了青岛大型船舶、烟台海工装备、威海中小船舶三大产业基地,其中青岛、威海被确定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市、烟台开发区、蓬莱市、威海开发区、荣成市六个区域初步形成船舶工业聚集区。
同时,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船舶建造主要以散货船、多用途集装箱船、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为主。其中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省内最大吨位的25万载重吨散货船已成功交付;大型远洋秋刀鱼捕捞船、金枪鱼围网船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成功交付国内最大的88米双体豪华游艇及钢铝复合结构游艇;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有10万吨级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及半潜式运输船等,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半潜式深水海洋平台已成功打入北欧、南美等区域市场,现手持订单占全球的20%以上。
近年来山东船舶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在企业结构、产业配套、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另外,订单不足,有的船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配套、生产效率、创新能力总体不高等问题困扰着山东船舶工业的长远发展,船舶工作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3年,山东省船舶企业完工交付船舶328.3万载重吨,完工量占全国的7.2%,仅相当于江苏的25%、上海的39%、辽宁的47%。与上海、辽宁、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山东省船舶产品层次偏低,主要以附加值较低的散货船为主,2013年全省71%的造船完工量为散货船。山东省船舶工业协会提供的材料显示,从产品结构来看,山东船舶产品层次总体偏低,不具备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从接单吨位和金额来看,2013年山东每载重吨的金额为274美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
另外,从船舶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造船产量看,山东目前的造船效率是韩国的1/3、日本的1/4;2012年人均造船产量46修正总吨/人·年,不及国内先进造船省份的40%。可以说,山东大部分船厂尚未完全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产业链条短板亟待解决
“我前不久刚去韩国调研了一番。韩国大宇的造船订单已经排到了2018年,并且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的LNG船和集装箱船。仅从这一点来看,山东船舶工业与其的差距就不小。”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剑英深有感触。
据悉,山东船舶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2013年无一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进入国内前10名。由于缺乏大型造船企业集团,2013年该省造船完工量328万载重吨,仅占全国的7.2%;新船订单407万载重吨,占全国的5.8%;手持订单673万载重吨,占全国的5.1%。
尽管船舶工业是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关联度最高和带动力最强的产业,但从山东船舶产业来看,产业链短,带动力不强。由于设计和认证两大门槛的限制,该省船舶工业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为例,其产业链几乎涵盖了冶金、机械、轻工、电子、石化、纺织等所有工业门类,从钻采、动力、污水处理等大型机械设备到通讯、导航等电子仪器仪表,乃至家电、厨具、装饰材料等日用轻工产品,都在平台的配套产品链条上。
但由于该省不掌握设计的话语权,致使山东很多已通过国际认证的配套产品难以进入设计单位厂商名录,船东不选用;已进入厂商名录的配套产品,因没有业绩或业绩不突出,船东不敢用或不愿用;国际认证程序较多、费用较高,取得认证后不能保证进入市场,影响企业参加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在研发设计力量方面,山东多数创新平台、设计研究院建设刚刚起步,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尚未形成有效的研发设计能力。除渔船以外,其他各类船型基本依赖国外或省外设计;个别海洋装备设计单位仅能设计浅海钻井装备,高端、新型海洋装备设计以跟踪模仿为主。
同时,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占全省海洋科技人员的比重不足10%,制约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山东与国外及上海等国内船舶工业先进省市最大的差距。
转型方案“培土施肥”
山东省国防科工办主任王超英曾表示,船舶工业是国家和山东省里确定的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一般性的造船领域存在着过剩问题,高端领域难以涉足,即使中端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很大的转型升级空间。
日前,山东省政府网站印发《山东船舶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针对船舶产业目前存在的不足,山东将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双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船舶产能。引导骨干企业围绕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船舶,改造提升以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内河船舶。同时,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实现游艇研发、设计、制造的自主化,争取在大型豪华游艇等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上实现重大突破。
此外,山东还将重点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高地。通过组织实施山东省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协同创新项目,聚合省内海工装备研制领域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补齐山东研发设计能力的短板,带动整个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重点研发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度高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主要是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多功能自升式钻井平台、浅海固定采油平台、深水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海洋油气装备,以及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半潜式运输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大功率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
升级目标瞄准“高大上”
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2013年以来呈现缓慢回升态势,但运价低位徘徊、运力相对过剩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将成为新常态。与此同时,全球市场对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等产品需求相对旺盛。国际造船业向中国产业转移的过程尚未结束,山东造船企业面临加快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升级仍具有可以拓展的潜力和空间。
“山东船舶业应该往‘高大上’的方向转型升级,生产高技术、大吨位、上档次的船型是船舶业升级的方向。”3月11日,青岛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均耀接受中国水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航运界步入微利时代,各大航运公司为减少成本都开始造大船,未来15吨以下的集装箱船或散货船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高大上”的船型不仅能大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而且符合市场发展方向。
据悉,全球现有造船产能在2亿载重吨,预计未来几年新船年成交量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从市场需求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比重下降,但仍占市场主导地位,并向绿色、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新的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液化石油气船(LPG)、海工辅助船、豪华游轮、汽车运输船等技术复杂的高端船型。
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目前的三大主流船型在新船订单中的比重将从70%下降到60%以下,而技术复杂的高端船型需求占比将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韩国继续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等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并整合资源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日本依靠其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开发绿色环保节能船型,引领市场并扩大市场占有率。
海工装备仍是必争之域
随着世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将迎来一段长时间的发展黄金期。2013年国际海上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投资600亿美元,未来5年,预计投资平均为800亿美元/年。老旧海洋平台更新换代加快,目前全球正在运营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中约50%的役龄超过30年,更新需求量大。
韩国大宇造船等世界造船巨头已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调整为逐步降低造船比重、提升海工制造比重,加快向综合性重工企业转型。随着我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新加坡、韩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垄断地位受到削弱,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产业链其他环节呈现向我国加速转移态势。我国正成为世界新的海工装备制造中心,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位。
2014年,山东省海工装备制造业完工交付钻井平台2个,生产平台1个、其他海工项目14个、海工辅助船1艘;新承接钻井平台5个、生产平台5个,其他海工项目19个,海工辅助船5艘;目前手持钻井平台17个,生产平台5个,其他海工项目22个,海工辅助船6艘。
2014年,胜利石油钻井研究院、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海洋投资公司、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联手实施,简称SD-400。通过专利检索和与国际主流钻井平台主要设计参数的比对分析,标志山东省企业研制的SD-400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山东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突破。
“选择这一平台作为突破口,一方面是全球市场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是山东企业具备概念设计、基础设计能力,具备搞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王超英表示,该项目通过协同创新,可将山东省本地化配套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60%左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洋钻井装备国产化,从而带动全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据了解,400英尺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配套产品总价值一般在1.3亿美元左右,占整个平台的3/5,50多个百分点的提升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作为山东海工企业中的排头兵,去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主营业务上收获颇丰。2014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百亿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了73%,主要收入来自深水半潜式平台和自升式平台总装建造,当前中集来福士海工手持订单50亿美元,在建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全球22%市场份额。
去年中集来福士向中海油服按时交付“中海油服兴旺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时总裁于亚说 ,“这座钻井平台能够在挪威北海恶劣海况下作业,标志着中国已完全具备深水钻井平台批量设计建造能力。”他表示,中集来福士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是世界一流,我们有信心做山东船舶工业的“姚明”。
“这考验的是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整合能力,我们必须做世界一流,在钻井平台市场中,客户只认第一,不认第二。”于亚说,我们要带动省内的配套企业同步达到世界领先。目前,中集来福士的半潜平台已经整合了省内400多家配套企业。
【编后】
显然,目前山东造船业发展仍然面临困境,其主要问题是缺乏自主设计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品档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笔者认为,想要成功“逆袭”,有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方面,讲投入。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稳步推进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逐步打造高端船舶与海洋装备的智能制造工厂,占据世界制造业的前沿;
另一方面,讲合作。中国的船舶业要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外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开展合作,提高发展起点;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国际化品牌,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必须承认,当前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需求结构也将出现明显变化,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乏力,对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要求和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山东船企面对的挑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