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来福士打造全球最深钻井平台
2015-07-01 08:36 | 财新网 船厂动态
6月25日,经过22个月的建造,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来福士)为挪威Frigstad Deepwater公司建造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Frigstad Deepwater Rig Alfa(D90平台)完成上下船体大合拢,完成了这座世界最深钻井平台主体工程的重大节点。
据悉,D90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排水量达7万吨,最大作业水深为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为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深、技术最先进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中集来福士工程人员介绍说,与包括“海洋石油981”号在内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相比,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把作业水深从3000米加深至了3600米以上,钻井深度也从1万米加深至1.5万米,排水量从3万吨增加至7万吨,同时还采用了液压驱动的双钻塔系统,钻井效率提升了30%。
中集集团副总裁兼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向财新记者介绍,作业水深的提升使得钻井平台的开采水域向深海前进了一大步,但随之而来的是该平台的吨位大幅增加,关键区域结构设计和施工难度大为提高。为了满足结构设计强度,整个平台在超高强度、超厚特种钢材使用明显增多。“为了提升D90的国产化率,我们使用了鞍钢研发的F690超强钢板,并在国内首次进行并通过了在-20℃条件下CTOD(裂纹尖端位移张开)的实验,实现了重大工艺突破。同时,D90的高压管路系统压力对比第六代平台大幅升高,超高压管路系统设计压力达到20000磅/平方英寸。要达到这些的工艺水平,对我们的焊接难度也是大幅增加,在这一块,挪威船级社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给我们的焊工进行了很好的培训。”于亚说。
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海工行业
就在D90平台完成大合拢前不久,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中海洋工程产业被列入需重点支持的10大领域之一。
《中国制2025》明确提出,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将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建造技术。力争到2025年成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先国家,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据悉,2014年,中国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31座,海洋工程船149艘,海工装备新签订单达到147.6亿美元,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由前些年的10%跃升至35.2%,位居世界第一。中集来福士、大船重工和振华重工等海工巨头均有各自的钻井平台系列产品,接单量不断攀升。
然而,虽然拥有了快速的发展、宏伟的决心和摩拳擦掌的船厂,但业内人还是坦言,中国的海工产业依然处于世界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之间,尽管与韩国和新加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与与欧美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主要海工项目的设计均被欧美企业垄断,如美国F&G公司、荷兰GUSTOMSC公司、挪威GM公司、SEVAN公司和意大利SAIPEM公司等。在建造上,石油巨头依然倾向于在韩国和新加坡下单,韩国和新加坡在海工订单的附加值上也高于国内船厂。
“中国目前在海工领域涉足的主要还是水上的钢构件部分,由于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低廉,国际上一些海工集成商拿到订单后,会把大型钢构件部分转包给中国船厂制造,而许多船厂也乐于为集成商‘打工’。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工产业,海工领域中利润和技术含量最高的水下部分和高端配件,我们的技术人员连图纸都看不懂。”国内某造船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据了解,目前海工装备按类分主要有:前期勘探装备(海洋地质调查船、工程地质取芯船和物探船)、固定式或浮式海洋油气钻采生产平台(自升式、半潜式和FPSO等)、海洋水下作业装备(水下基盘、水下管汇、海底采油树等)、海洋油气采集输送装备(海底输油管线、海上输油终端站、海上浮式储油装置、各类原油和液化气运输船等)。除此之外,海工装备还拥有极其庞杂的配套设备,如勘探设备、钻采设备、集输设备、动力及传动系统、电力系统、定位系统、通讯导航系统、安全系统、生活系统、水处理系统、系泊系统和甲板机械等。
“在这个庞杂的系统中,中国目前仅能设计建造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首席顾问赵志明表示,“虽然近年来中国海工装备制造能力提升较快,在部分产品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是我们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没有整个产业体系的概念。多数船厂只从事生产加工业务,仅有少数大型企业集团拥有设计能力,且这些设计均不包含基础设计,只有生产设计。此外,中国的海工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同样滞后,生产的主要海工配套产品通常是附加值较低的通用型设备,大多数核心配套设备比如动力定位系统、钻井系统等依然依赖国外进口。”
中集的产学研突围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滕瑶向财新记者坦承,目前中国在海工产业的研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滕瑶以D90平台为例子表示,D90平台前期的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都是挪威Frigstad Deepwater公司自己完成的,中集来福士完成了该平台生产阶段的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因此并不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但是滕瑶表示,要获得基础设计能力需要一个技术和客户信任积累过程。“中集集团于2009年建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开始组建自己的设计队伍,目前已拥有近800人的研发设计团队,我们起步时也很艰难,缺乏基础设计的经验,当时买了大量第三方的图纸,借鉴国外的设计经验,一点点的学,并在在建造过程中慢慢积累设计经验,比如我们通过现场建造经验,可以发现国外设计公司在基础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我们的优化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和船东、船级社的更多沟通学习的机会,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
据滕瑶介绍,经过了这些年的努力,目前中集来福士已经具备了部分产品的前期设计能力。“我们在4座挪威北海‘COSL’系列半潜式平台台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与改进,通过自主研发和对外合作的方式推出了新的GM4-D平台,我们拥有这个平台80%的知识产权,其总体运动性能进一步提高,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目前该型平台已有三座开工在建。除此之外,我们出口到巴西的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已经具备了100%的知识产权,基础设计都是我们自己的海工研究院做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开始。”
中集来福士研发部经理李磊表示:“国家之前也投了大量资金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去研发海工产品,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理论能力虽强,但缺乏实际经验,不知道石油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现在我们正和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我们对石油公司的了解和十几个平台的建造经验,结合高校和科研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一起开发海工平台产品。此外,我们还通过与国内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提升他们的研发与工艺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海工平台的国产化率。”
于亚表示,深水海工领域的进入门槛非常高,一般船厂最少要有3-5年的学习期,这其中要走三个阶段,一是大量首制项目,摸着石头过河,交付时间很难保证,说到底就是靠资金和信心砸出来;二是实现定型化和批量化,按时、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交付,实现盈利;三是形成核心优势,进入行业主流供应商行列。于亚认为,中集来福士现在刚走完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集来福士的目标是实现主流高端海工产品的“定型设计、批量制造”,只有产品实现批量化了,市场竞争力就会高,目前来看,要完全走完这个阶段还需要两三年时间。
“现在我们在同类产品的建造周期和生产效率上已经优于新加坡和韩国的同类船厂,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国际第二梯队,随着中集来福士在基础设计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我们很快就能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于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