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船企须量力而行

2015-08-24 17:18 | 中国船舶新闻网 船舷内外


“这是《中国制造2025》在船舶工业的落地,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时间表,将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创新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简称《通知》)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关注,不少船企负责人表示,将借助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海工领域谋求更大的发展。对此,专家表示,《通知》的发布旨在提升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关键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对于船企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须围绕《通知》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申报,并严控风险。

目前,全球船舶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促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正从“硬实力”转向“软实力”,其中的关键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国内船企的“软肋”。业内专家表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船企建造的海工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不敌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产品;同时,关键海工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也偏低。为改变这一局面,《通知》明确提出,要重点突破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大型铺管船、深水勘察船、极地科考破冰船、大型半潜运输船、多缆物探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相关配套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通过工程实施,基本形成健全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自主设计、总包建造、核心设备配套等能力明显提升。

随《通知》一同发布的《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年度实施重点和工作要求》对海工领域2015~2017年的26项工程重点和相关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以2016年的工程重点新型超深水钻井船为例,要求工作水深在3600米以上、钻井深度在12000米以上,满足南海等海域恶劣海况作业要求,自主设计建造,实现主发电机组、应急发电机组、甲板吊机、锚机等系统和设备的自主研制和配套。这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表示,企业要认真研究这些具体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以及市场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要申报的工程项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徘徊,全球海工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国内船企在发展海工业务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加强风险防控,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END

关键词: 船企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