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声:“船承”中国梦

2015-10-14 07:51 | 华商韬略 船界人物


图注:新加坡太平船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松声

航运界盛传,改革开放前,遇有运输困难的货物,或者航程复杂的业务,中方公司都会找太平船务合作,其在业内的实力与地位可见一斑。

上世纪60年代末起,太平船务便开始对中国市场深耕探索,时至今日,由张松声“接班”领帅的“巨舰”,已形成包括航运、集装箱制造、船舶拆修及综合海事服务的在华业务布局,并蓄力乘借“一带一路”的全新战略导向,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新海丝”沿岸国家的区域合作,实现共赢。

历练有成,接掌帅印

1955年,张松声出生于新加坡,在家中14个孩子(8男6女)里,排行老五。其父张允中祖籍福建金门,为躲避战乱于1937年远渡南洋。张允中当过学徒,用小船贩过货,后加入新加坡祺福船务公司担任总经理,并在此后18年间,推动这家1000美元起步的公司,发展成为拥有37艘船舶、资产近亿(美元)的大企业。

心怀故土之情,张允中与妻子李琼华(马来西亚籍客家人),要求一众子女在新加坡学好华文,张松声因此讲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1956年,张允中还以祺福船务总经理身份,参加了马来西亚百人访华团,并代表华商船运界与中国政府签下运输协议。

1967年,时逢新加坡独立,英军撤退,为解决失业问题,财政部召集船商,鼓励大家成立船务公司,条件是:船只必须挂新加坡国旗、聘用占总比例50%的新加坡船员,以及确保半数维修工作在新加坡进行。

49岁的张允中觉得,自己创业的好时机来了。1967年3月,他联合朋友与两个弟弟,以600万新币为资本金,成立了太平船务有限公司,集中发展海外干散货运输业务。

凭借在几次行业危机中进退得益的调整策略,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度拓展,太平船务迅速超越对手,成长为东南亚极具规模的私营船务公司,张允中也因此被冠以“新加坡船王”的美誉。

受父亲影响,张松声打小就跟船“交情匪浅”。“四岁时,父亲带我第一次登船,那是一艘新货轮的下水典礼,很壮观。我就这么爱上了船。”他回忆说,学生时代只要有空,自己就跑到船上给工人打下手,很早就熟悉了船舶的内外结构。

图注:1967年太平船务成立

1970年12月,16岁的张松声以实习生的身份,随父亲登上一艘驶往广州的货轮,展开人生中的第一次航行。“有一天,父亲问我要不要跟着货船到中国看看?我很兴奋地答应了。我记得那艘船叫‘长城轮’,专跑新加坡、香港与黄埔一线。”

旅程令张松声满心期待,他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严重晕船。起航后不久,他就开始呕吐,后来一路上都是吃了吐,吐了吃,好不容易坚持到目的地。

尽管如此,他依然感念自己有机会参与这趟航行。“基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当时未满55岁的人,没有特殊原因不能前往中国,而我有幸以货船实习生的身份走进中国,亲眼看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文革动乱背景下内地的社会面貌。”

张松声记得,当时码头的海员,都传唱着革命歌曲;最常见的装载货物,是棉花、大缸咸菜和北京填鸭。“一切都太新奇了,那次出海,不仅奠定了我对中国的兴趣,也真正奠定了我对航运的兴趣与志向。”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修读船舶设计和海洋工程。大学期间,他再度随船造访中国,看到了内地走出文革阴霾后,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更加深了对父亲故乡的了解与好感。

1979年,张松声完成大学学业,加入太平船务公司。对他而言,父亲既是上司,也是导师。为全面洞悉企业的运转模式,他花了整整15年时间,流转于多个部门,几乎做过全部基层岗位的工作。这种亲临一线的学习与历练,为他日后接掌帅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年,张松声正式担任太平船务董事总经理,主持公司运营。父亲张允中曾笑着对外界表示,花钱多的“大事”尽量交给儿子负责,自己只负责几百块开销的“小事”。但张松声很乐于向父亲请教,他把自己定义为家族企业的“打工仔”,并谨记父亲的教诲:顺境时不要太得意,逆境时不要太灰心;因为顺境中有逆境,逆境中有顺境。

这种辩证的商业逻辑,很快被事实验证。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势汹汹,整个航运界愁云惨雾,许多同行因不堪资金压力,破产关门。太平船务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特别是重金购置、还处于制造期的新货轮,牵制了集团很大一部分现金流。

图注:服务于太平船务的1.5万吨小型全集装箱船

然而危机亦是转机。同年,张松声接任太平船务子公司——胜狮货柜企业的总裁兼首席行政总监。他乘借经济低潮期的价格优势,大胆整顿企业内部,并购了多家中国内地的集装箱制造厂,大幅度增加公司在内地的市场份额。

过程中,他发现内地对海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市面上多以通用于各类货物的“标准箱”承运,没有照顾到海鲜对于环境、温度的特殊需求,变质情况时有发生。于是胜狮货柜与内地企业合作研发生产出“40尺鲜活水产品长距离物流保温集装箱”,迅速打开销路。

凭借配合大势的发展策略,与精准的市场定位,胜狮货柜快速壮大,旗下制造厂从4家发展到11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生产公司。配合旗下纵向式合并的物流配套服务,2010年,公司营业额连翻四番,创下9254万美元纯利的历史新高。

得益于子公司出色的业绩表现,太平船务平稳度过了张松声主持大局后、第一波金融风暴的侵袭。2006年1月,他踌躇满志地对外界表示:太平船务将在未来4年内,建造24艘新船。但不久后,父亲张允中却建议取消这个计划,因为他在顺境中嗅到了危机。

“父亲对我说,一家公司不能过度扩张,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他建议集团‘刹车’,不要购置新船,扩充现金流。”张松声说。正是基于这份审慎,太平船务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风暴中,安然无恙。

金融风暴中,订单缩减之际,张松声带领集团旗下的工厂积极转型,谋求多元化发展,致力于再度从危机中发掘商机。截至目前,太平船务已从干散货运输商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集装箱船东之一,业务范畴涵盖物流供应链管理、整合/配送设施、仓储、多式联运服务,集装箱堆场/码头业务,以及遍布全球多个网点的船务代理、集装箱制造/修理、船舶拆解、及其他海事服务与房地产业。2014年,集团营业额已突破46亿美元。

图注:张松声(左)热衷与中国展开交流合作

重中之重的中国业务

不断将业务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航运服务始终是张松声最重视的核心板块。

“2008年金融海啸,实际带给市场一次去芜存菁的大好良机。尽管世界经济阴晴不定,全球航运业也尚未完全走出低潮,但我对航运业前景充满信心。”他说,目前一些迹象如波罗的海指数有所提升、东南亚各国在进行海上石油勘探等,都反映出航运业已呈复苏状态,而自己已做好准备,带领集团深耕细分领域。

目前,太平船务的航线已拓及世界各大主要港口,其中,集装箱班轮和干散货运输服务网络,覆盖全球100个国家的500多个网点,并在全球拥有18000多名员工和船员。“尤其是我们长久以来忠实服务的‘中国——新加坡——非洲’航线,已成为太平船务最主要的航线,业务量约占总业务的1/3。集团投在这条航线上的船有40多艘,承运各类工业产品、石油钻井平台和重型设备,以及铁路机车等。”张松声说。

近年来,太平船务大幅增加在华投资,集团在中国内地30多个城市设有分支机构,旗下公司使用的集装箱也全部在中国生产。

2010年11月,总投资两亿美元的“太平船务物流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在江苏启东签约。根据协议,该基地将用于新型集装箱的研发、生产、运输、后期服务以及海运物流装备的研发、生产、后期服务。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年产30万箱货柜和特种集装箱,年销售额达50亿元人民币。

2012年,太平船务又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鞍钢集团共同投资了大连长兴岛的绿色拆船修船厂项目。该厂年修船能力为90余艘,同时也能进行海洋工程改造项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9月11日投入运营的广西北部湾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太平船务与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共同成立,其划定的首条外贸航线,即新开通的“广西钦州港——丹戎帕拉帕斯——新加坡航线”。

图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张松声会长拜访上海市侨商会

“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广西北海的合浦港就成为中国南方海上贸易的大港。此次北部湾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运营,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广西与新加坡在航运、海事工业、港口及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并大力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张松声表示,他希望通过北部湾这个窗口,接通中国的大西南,更便利地通达东盟国家。

谈及为何不断加深在华布局,张松声说,一之于乡情,二之于大势。“中国是父亲的故土,从小他便和母亲教育我们一众兄弟姐妹,要学好华文,不忘自己是华人后裔。虽然我们自小便生活在异国他乡,但黄皮肤黑眼睛的血统,注定我们的荣辱与中国的荣辱紧紧相连。因此有生之年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想方设法回馈家乡,助力家乡繁荣强大。这亦是我的中国梦。”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亚洲特别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尤其是2008年金融风暴后,亚洲的船舶融资能力,已经超过欧洲这个传统的融资市场。造船方面也几乎都集中在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张松声预测,未来十年,亚洲将形成几个世界级航运中心,包括中国上海、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做生意最忌讳临阵跟风,太平船务坚定看好中国市场,中国的发展成就了太平,也促进了太平的在华投资,这是双赢。”

共谋“一带一路”

怀揣审时度势的智慧,张松声在执掌太平船务乘风破浪的过程中,不仅配合中国的地方优势展开投资建设,亦时刻关注中国的政策导向与经济动态。最近,“一带一路”成为他主要的“兴奋点”之一。

“一带一路”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推动中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倡议,实际就是在资本、产能等领域,将中国和沿线国家对接起来,实现共赢。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工作之一,就是思考如何把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累计的资本、产能、基础建设能力与沿线国家的需求连接起来。这不是一厢情愿的,需要合作,需要发掘利益共同点。”张松声说。

图注:张松声成为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SBF)新任掌门

作为新一任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主席,他乐于围绕“一带一路”寻找新加坡可以共享的新机遇。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被誉为‘东方的十字路口’,其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基地,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并有望成为‘一带一路’的坚实基地与广阔平台。”谈及新加坡的战略定位,张松声表示,新加坡愿意也可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补给和维修中心;中国企业也可以将其作为基地,并善用当地的环球资源网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具体来说,首先,新加坡基础设施完善,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海运、航运和物流中心,可以作为重要的中转点,提供补给、维修等服务,支撑海上和陆上有关的“丝路项目”。第二,新加坡既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具备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贸易、融资和投资服务的优势。第三,未来三年,新加坡将担任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协调员”的角色,并将在推进区域互联互通中发挥领导作用。

“事实上,在中新经贸投资持续强劲发展的背景下,新加坡已当仁不让地站在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潮头。今年上半年,中新贸易逆势增长4.4%。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对华投资占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总额的82%,而中国对新加坡投资也占到了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35%。”张松声说,目前,在新加坡的中资企业超过7000家,其中160家在当地上市。去年8月,阿里巴巴入股新加坡邮政,成为第二大股东,并联手扩展电子商务通道。丝绸之路不仅从陆地扩展到海上,更已扩展到电子商务及网络平台。

在张松声看来,建设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区域繁荣合作与共赢。“亚洲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亚洲无电人口尚有6亿,2010年至2020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达8万亿美元。具体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是内陆地区的四分之一,但创造了全国GDP的80%。向西向南发展,潜力巨大。同样,印尼、马来西亚等‘海丝’沿线国家,也需要改善内陆互联互通条件,以赶上亚洲新一轮的增长浪潮,从而带来机会,创造繁荣,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可以肯定的是,太平船务绝不会错过这场盛宴。”他说。

END

关键词: 张松声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