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造船业转型谋求新空间

2015-10-21 08:50 | 台州日报 国内造船


图为停靠在海滨船舶公司船坞里修理的货轮。

地处浙东沿海的三门,海岸线曲折绵长,其中陆域海岸线长达165公里,境内港湾众多,腹地宽广,是发展大型船舶业的天然港湾。源于良好的地理优势,一批批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宁静的港湾瞬间成了喧嚣的大工地。

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牵连,船舶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造船产能过剩,船舶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困境面前,三门船舶业该走向何方?又怎样在逆势中谋求新的发展空间?近日,记者对此作了探访——

招商:盘活闲置资产

夹礁塘位于浦坝港南岸,塘外海域海岸线长四公里,浙江勤丰船业有限公司就建在这个区块。2008年的那场金融风暴,使曾经赚得盆满钵满的一家家船企,逐渐陷入生存危机,“勤丰”同样不能幸免,甚至在2012年下半年时处于停产状态。

2014年年初,勤丰船业痛下决心弃岸离市,走上对外再招商之路。

10月8日,记者在“勤丰”参观发现,600多亩的土地,集聚了不少来自椒江、路桥、黄岩、温岭等地的新引进企业,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工业园区。生产双T板建筑材料的台州东跃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据公司行政总管蒋建民介绍,他们从去年年初入驻到“勤丰”,共租了40多亩土地,每年每亩土地的价格是一万多元,租用合同签订了十年。

落户“勤丰”的,还有台州阁来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主要生产陶粒砖新型墙材,投产后产值将超一亿元。公司总经理朱卫星说,这里地理位置佳、交通便利、政策优惠,很适合创业。

选项目时,“勤丰”有着较长远的眼光,将那些污染型、高能耗的企业全拒之门外。据了解,“勤丰”目前已成功出租近200亩地,下阶段还计划建设物流码头,打通海运渠道,力争吸引更多企业前来“落户”。浦坝港镇工办主任杨欢来说:“现在土地指标很紧,采取对外招商,‘勤丰’的这一尝试,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也带动了经济发展。”

联姻:碰撞合作火花

去年年底,浙江凯航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和南车集团在椒江方远国际大酒店,就合作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项目进行签约。一方是三门县民营造船企业,年造船能力达60余万载重吨位;另一方是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创新型企业”,在国际船舶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颇具影响力。这两者的“联姻结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据了解,“凯航”于2008年从临近县市搬到三门县浦坝港镇,2009年10月份正式投产,开始建造化学品船、载货船、集装箱、油轮等船舶,年产值在4000多万元左右。此后几年由于受金融风暴影响,整个船舶产业不景气,“凯航”也逐渐步入低迷期。

公司刚起步不久,就遇到了恶劣的外部环境。困难面前该如何前行?是退出?是转型?还是在坚守中等待机会?“凯航”作出了第三种选择。尽管等待的过程有些漫长,但只要熬过市场的“寒冬”,春天终将不再遥远。

“和‘南车’签约合作金额达20亿元,主攻集装箱船建造项目。我们拥有平台,他们提供资源,双方优势互补,这是非常好的联姻模式。”对于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凯航”董事长陈健显然十分看重,他还介绍说,此次合作的两艘大型集装箱船舶,采用国内一流设计与配置,为国内南北航线集装箱运输量身定制,今年年底将正式开工,首艘6800吨级船造价约1.7亿元,一趟能装下4000个集装箱。

据悉,为让合作项目顺利落地,“凯航”目前正在紧张地筹备着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工作。

转型:迎来发展先机

再把目光转到健跳镇高湾工业开发区,这里曾经也是不少造船企业聚集地。而在经历了那场金融海啸的涅槃式洗礼后,依然生存下来的船企并不多,台州海滨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座座高大的龙门吊昂首挺立,一艘艘修好的船如庞然大物般停在船台上;另一侧是一个八万吨级的船坞,工人们正在坞里忙碌着……在健跳港南岸,“海滨”是一道不可不提的风景。“在修的这艘船螺旋桨漏水,油漆也掉得比较严重,经过一个礼拜的修理,现已进入扫尾阶段。”公司董事长王宝富说,像这样的维修,费用一般在20万到30万元左右。

翻开“海滨”发展历程,记者发现:这家公司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2003年,因业务扩张,从宁波搬迁到这个区块,投资5000万元建起一座万吨级舾装码头、四座船台及配有车吊、切割机等造船设备的数控车间。鼎峰时期,年产值达5-6亿元。2009年以来,“海滨”不可避免地在金融风暴中遭受重创,幸运的是,此后几年他们审时度势,把准市场脉搏,及时从造船业向修船业转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从事修船业,船坞是必备利器。2011年,转型战略思路一定,“海滨”便投入7000万元着手打造,拖轮、高架车、龙门吊等配套设备也一一添置起来,另外还组建了拥有近60多个工人的修船团队。

早转早主动,先转赢先机。经过两年多努力,这个长236米、宽40米、深11米,最大能容纳八万吨级船的船坞,于今年7月份正式投产,吸引上海、福建以及台州当地的许多客户前来修理。

记者手记

有实力,才有市场

有人把这几年的船市色调,形容为“黑色”或“血色”,这充分表露了当前船舶业遭遇的困境。事实上,因船市持续低迷而引发的订单不足、产能过剩以及资金断链等问题,严峻地考验着众多造船及相关配套企业的生存底线。

困境面前,一些企业一蹶不振,被淘汰出局。另一些企业克难攻坚,另辟蹊径:他们或对外再招商,盘活闲置资产;或以“联姻”方式,碰撞出合作火花;抑或者通过调整战略思路,在“危”中抢抓转型先机……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据业内人士介绍,造船业的“黄金时代”,一家船企一年的利润高达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即使是一些“门外汉”,也一窝蜂地加入进来。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样适用于现今的制造业。从近年造船市场的变化来看,只有那些稳扎稳打、转型升级、真正拥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把准市场脉搏,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END

关键词: 三门造船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