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外投资:机遇还是挑战?

2015-10-30 16:53 | 贸易风 船舷内外


部分怀疑论者认为,这一亚洲巨擎国内鼓动消费,国外投资基础设施的“双管齐下”之策,即使不为军事目的,亦不乏扩大政治影响力的考量。

19世纪末页,东伦敦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Royal Albert Dock)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运枢纽中心。

然而130年后,曾经的大英帝国贸易中心辉煌不再,并似将成为另一个新兴帝国-中国的麾下重地。

近期以来,这一全球人口最多“腰包最鼓”的国家已在全球规划了数十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上述拟定于皇家阿尔伯特码头的“亚洲商务港”便是其中之一。

这项耗资10亿英镑(约合15.5已美元)的投资项目并不会将原本的码头改建成集装箱港口,但应该会将泰晤士河沿岸打造成逾1000家中国公司的办公场所,以助后者将各类产品打入欧洲市场。

相关规划都是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访英期间“出炉”.他在英国受到盛情款待,在白金汉宫与女王共进晚餐,每到一处更是红毯铺地。英国首相卡梅伦还称双方将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双方的洽商领域虽不主要涉及海事举措,但期间促成的最大交易莫过于中国承诺通过国有公司投资英国的新核电站项目。

事实上,中国手中已经拥有弗利克斯托 (Felixstowe)、哈里奇港(Harwich)及谷岛(Isle of Grain)等主要英国港口,只不过都是通过李嘉诚旗下的香港和记黄埔港口控股公司(Hutchison Port Holdings)掌控。

但今年早些时候,有报道称和记会将至少部分股权出售给中远或是另一家国有中国运营商。

与此同时,两国之间新建立的亲密关系也在英国国内及美国招致不少批评声音。

当地一些活动家及分析师担心,英国为了吸引中国投资不惜“卑躬屈膝”,并刻意忽视“大金主”那边的人权记录、网络犯罪及专利滥用等诸多问题。

相反,美国方面就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收购优尼科公司(Unocal Corporation),更不会考虑将美国土地上的核电厂交由中国运营。但现在让他们头疼的是,“老盟友”英国似有向其超级对手“臣服”之嫌。

我们先须看到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中国目前围绕“丝绸之路”主题(即循着历史上马可·波罗从罗马到汉朝西安古城的足迹)建立的外交政策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据了解,“新丝绸之路”部分是通往诸如莫斯科等地的陆上通道,同时也涵括一条从中国港口通往比雷埃夫斯直至鹿特丹港的海上线路,以及伦敦“亚洲商务港”之类的开发项目。

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一份名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据悉,文件当中涵括部分已进入实际部署的建设计划,整体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平衡-减少用于国内道路、港口及船厂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开支并转为以扩大内需为重,同时加大投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

这在经济层面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否具有超越这一宗旨的更深层次内涵?如今美国和很多地区担心的即是,“丝绸之路”建设即使不为军事目的,应也不乏扩大政治影响力的考量。

与美国不同,同是超级强国的中国在海外从未建立军事基地,并一再重申不会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然而,中国南海周围的国家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该国海军的军事存在,以及对争议岛屿的主权宣示。

但不可否认,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大力推动船舶运价迅速飙升-至少是直到近期增速放缓之前。中国船厂为全球船东不断输送低价船舶,并逐步对外开放与外商组建合资公司。

此外,斯里兰卡与巴基斯坦等国的港口建设也在积极落实,虽有人担心这些地方会最终成为中国海军或是商船的海外“归宿”.此外,中国还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的阿苏港建设超级港口,其面积相当于12000个足球场大小,以便于中巴之间的贸易往来。

就上述进展,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The S. Rajaratnam School ofInternational Studies,RSIS)

的Friedrich Wu教授在接受《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时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的举措对我们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正在缔造一个新的帝国。”

如果这样的说法属实,这究竟会给世界带来机遇还是挑战?但随着“真金白银”滚滚涌入日渐衰落的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其实无论怎样都没什么值得担心。

END

关键词: 航运投资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