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中国国际海事展举办海事金融专场论坛

2015-12-04 11:09 | 国际船舶网 展会信息


12月3日,第18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高级海事论坛举办海事金融专场。当前全球海事金融投资领域正发生深刻变革,航运、造船、海工市场持续低迷,欧洲金融机构逐步退出,亚洲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不断增强。与会者呼吁,海事金融业界应该变中求进,大胆创新,以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推动海事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

德国德意志银行常务董事及亚洲航运部主管Peter Illingworth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散货船的资产价值下降最为明显,油船的资产价值也降了30%~40%。因为资产价值大幅下跌,欧洲银行和融资机构纷纷退出海事金融领域。随着新船造价在2011年跌入低谷,以机构投资者和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新型投资者利用船价的低迷开始进入市场。虽然大型私募基金短期内不会退出,但受市场持续下行态势的影响,也将对海事领域的投资更为谨慎。

新的投资渠道对海事金融的影响力虽在提升,但是对船企而言,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比重仍然较大。美国北方航运基金中国区合伙人金海强调,亚洲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海事金融领域,并逐渐开始取代欧洲金融机构的地位。据统计,2014年全球金融机构在海事金融领域的投资约3750亿美元。其中,亚洲金融机构投资为992亿美元,占比26%。

作为亚洲金融机构中的代表,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融资部副总经理刘亚介绍,目前进出口银行对船舶行业整体授信支持累计达6381.8亿元,支持我国近1万艘(座)船舶和海工装备出口;累计支持的船舶出口商务合同金额约占同期船舶出口总额的50%。其中,该行近三年对船舶工业投放额约占同期中国船舶出口合同金额的1/3。

除金融机构外,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也在发挥政策性机构的“逆周期”作用,帮助船企和金融机构控制融资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项目险承保部副总经理李志展介绍,石油公司和航运企业都已进入紧缩的时代,船舶与海工项目的风险正在提升,这导致金融机构、租赁公司和船东更加注重对项目风险的考量,尤其是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受自身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的限制,正在逐渐减少船舶融资,有的甚至已经完全退出。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正可以利用自身的风险补偿机制对船舶海工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管理、定价和转移,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和船企的损失。

尽管如此,但总体来看,全球造船产能过剩的状况依然较为严重,船企对资金的需求相当迫切,造船业的融资困境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与会者认为,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推动海事金融实现创新发展。中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武介绍该公司在加快产融结合、实现金融创新方面的经验时表示,应该利用融资租赁紧密联系实体经济的优势,创新融资结构,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小化客户成本,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以融资租赁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和国际产融协同,为国际客户创造新价值。

财政部政策实验室宏观经济部主任、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鹏同样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海事金融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深化海事金融合作,创新海事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机遇。

美国花旗银行全球航运、物流及海工部门主管Michael Parker,英国马施云国际有限公司航运业部门合伙人Richard Greiner另就金融危机对航运业的影响、船舶运营成本等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说。

END

关键词: 中国国际海事展海事金融专场论坛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