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船舶管理产业链脉轮
2015-12-08 16:35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舷内外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之一,浦东新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下已实现市场主体集聚,向全球资源配置靠拢。
2013年国务院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随后,上海市浦东新区积极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航运政策创新突破,持续推进外资船舶管理企业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规模化发展。
12月3日,由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航运服务办公室(浦东航运办)承办,上海国际航运发展促进会和上海国际船舶管理人分会协办的“首届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管理产业发展推进大会”隆重召开,来自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功能协会及组织、新闻媒体等150余名代表参会,见证了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船舶管理企业与船舶维修保养、物料供应、船舶经纪、船舶融资租赁以及高级船员培训等20多家单位的现场签约仪式,并就如何推动船舶管理产业链融合发展献计献策。
船管企业集聚
船舶管理企业是专业从事远洋、国际、中国沿海及大江大河各港间海上货物运输,租船订舱,船舶管理,船员派遣的专业船务企业。从国际经验上看,船舶管理企业的集聚,可以极大带动海员培训、船舶买卖、船舶修理及备件采购、航运保险、船舶物资供应等产业链发展,是航运服务业的枢纽环节。
从历史上看,国际航运中心虽然与货物进出等“硬服务”有关,但在今天,它体现的不只是“硬服务”,更重要的是“软服务”.从国际上看,那些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现在的盈利手段主要来自提供高端服务,这是厚利,而“硬服务”赚的只是辛苦钱。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契机,船舶管理是航运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现代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第三方船舶管理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资源配置权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借此可以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与会嘉宾认为,当前船舶管理企业主要分布在欧洲的伦敦、塞浦路斯、希腊、德国,随着全球航运产业发展重心东移,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等逐渐成为新的船舶管理企业集聚高地,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被广泛认可的主要标志就是全球船舶管理企业集聚发展。
上海润元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润元)总经理钱军介绍,其母公司扬子江船业是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中市值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拥有3家造船企业,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拥有长江深水岸线3000多米和适宜建造10万吨级各种远洋运输船舶的水域条件,已形成年产10万吨级以下船舶50艘、200万修正总吨的生产能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前,扬子江船业名下的船舶都委托境外船舶管理企业管理,运营上多有不便。去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扩大国际船舶运输和国际船舶管理业务外商投资比例实施办法的公告》(《公告》),为外资企业进入试验区,从事国际船舶管理业务“松绑”.扬子江船业立即在上海成立船舶管理企业--润元,成为首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的外资船舶管理企业。
2013年11月8日,润元率先完成工商注册,仅两周便拿到营业执照。《公告》出台后,再向上海市交通委申请国际船舶辅助业证书,是第一家享受上海自贸试验区“先照后证”改革新政的外资船舶管理企业。
两年来,从管理第一艘“扬子启航”号到现在“扬子7号”,已有12艘扬子江船业的船舶归由润元管理,吨位达到百万吨级。初步估算,为船东节省了15%左右的运营成本,同时大大提高了船东的工作效率,客户的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据浦东航运办主任林伟君介绍,截至11月底,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申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外资船舶管理企业共计12家,包括全球最大的船舶管理企业--英国威仕集团、哥仑比亚、南盛堡等国际船舶管理企业,上海在船舶管理企业方面的集聚效应显现。
拉动配套产业发展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就是要实现货、船、企业、资金、各类航运服务、人才、信息、交易等航运要素和资源全面集聚。国际船舶管理业处于航运产业链的高端,国际船舶管理的业务渗透范围广,与银行、航运保险、航运融资租赁、物流、航运人才、船舶维修、船员培训等行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优化船舶管理产业链十分必要。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简大年表示,当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航运政策在六个方面已经获得重要突破并在其他自贸试验区成功复制,未来将会进一步扩大开放,对标国际。简大年认为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关系,航运金融正是连接“两个中心”的重要纽带,未来航运和金融的联动将获得加速发展。
“虽然船舶管理企业对地方财政税收的直接贡献不大,但船舶管理技术含量高可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例如:1艘作价5000万美元的船舶,年度船舶管理费用仅为15万美元,但是其负责的物料采购、船用补给、生活用品、加油等消耗费用达300万美元,由此带动的海员培训和外派、船舶维修、备件供给、航运保险等配套环节产生的费用更高达十几倍。打通国际船舶管理产业链条,可带来大量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衍生业务,同时有利于吸纳全球高端航运人才,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能级。”业内人士坦言。
把脉产业搭平台
钱军表示,当前外资船舶管理企业普遍遭遇的核心问题包括船员个税征收与国际惯例不符、代收代付所产生的税负问题,船供备件的报关便利化、船员外派等。
林伟君透露,以上问题或可通过探索搭建功能平台,联合主管部门和市场力量共同推动解决,这也是下阶段上海自贸试验区外资船舶管理企业发展的主要发力点。
首先,鼓励市场要素搭建船舶管理配套服务平台。中国是一个航运大国,但是航运人才整体层次不高,人才配套服务能力也较薄弱。浦东航运办将探索搭建航运人才服务平台,为航运人才提供培训、求职、交流等服务,提升航运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建设人才高地。
探索打造国际船舶管理备件电商平台。据介绍,目前上海地区大型船东和国际船舶管理企业100余家,控制船舶近5000艘,年度备件和油料采购费用高达10亿美元,而上海保税备件仓库仅有4~5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针对外资船舶管理企业对船用备件便利性和及时性供应的要求,拟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润通航运等船舶供应企业的公共船供备件资源,推动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维修备件功能服务平台。
其次,推动外资船舶管理企业的船员外派资质创新突破。浦东航运办通过与上海海事局等主管部门积极对接,已达成共识,将建立该项工作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德国贝仕、英国威仕集团等落户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外资船舶管理企业作为试点,争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船员外派资质试点突破。
再次,支持落地外资船舶管理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相关业务。探索研究“十三五”航运产业政策中对外资船舶管理企业和功能平台的扶持力度和方向,鼓励外资船舶管理企业将培训、船供等相关业务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引入其国际标准和惯例,以及质量和安全体系等,提升浦东航运产业发展软实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
上海国际船舶管理人分会秘书长施国润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透露,今后几年协会将配合政府和企业深挖船舶管理产业链,使上下游相关产业高度融合,争取每年举办专题推进大会,并将其打造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品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