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贸集团转行造船凸显优势

2009-10-27 08:07 | 国际船舶网 船市观察


国内大型外贸集团由贸转工,工贸结合,投资建设自己的生产实体企业,正日益显现出一些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把握船舶市场信息较为准确,销售渠道广泛畅通。江苏省不少大型外贸集团长期从事船舶出口代理业务,与国外船东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他们对国际船舶市场的行情较为熟悉,对国外船东的需求也有较深的了解。这些外贸巨头凭借其浸淫多年的国际业务网络,比一般中小船厂更及时、更准确地接触到船东客户,为船厂顺利接单开辟道路。如苏豪船舶重工公司,其大东家曾与荷兰 CPL 公司有过多年业务来往,代理过多艘海洋工程船的出口,当 CPL 公司再次需要建造海洋石油铺管船时,自然“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批订单顺利成为苏豪船舶重工公司的开篇之作。

二是具有外贸业务优势资源,船厂信贷融资得到有力支撑。许多新建船厂业务基础薄弱,尤其缺乏熟悉船舶专业的外贸人才。而大型外贸企业却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为船厂在报价、谈判、合同拟订、清关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为船厂减轻了许多负担。同时,在开具银行保函、设备进出口信用证等方面,大型外贸企业也真有较高的资信力,可以使船厂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惠的条件获得信贷支持,如东泽船厂在基建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就获得了投资方东沛集团的还款保函,从而保证了 31800 吨系列船订单的早日生效,这也使得这类船厂在与同行的竞争中领先一步。

三是大型外贸集团实力雄厚,船厂持续经营能力有保障。大型外贸集团公司的资金实力十分雄厚,对动辄几亿元的船厂投资,其承受能力和资金调度渠道是一般民间投资主体难以望其项背的。一因此这类船厂通常起点较高,设施配置较完整,普遍采用了较先进的造船模式。其建造的船舶也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不仅提升了当地造船业水平,也使这类船厂在抵御市场风险上增加了保险系数。从以上几家船厂建成投产以来的情况看,基本是边建设、边生产,并且建设周期都比较短,目前手持订单也较饱满,初步显示了这类“工贸结合”造船企业的生命力。

然而,外贸行业和制造行业毕竟“隔行”,在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上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外贸集团直接投资船厂,在江苏也并非都是通赢的结局。据记者了解,一直执江苏省船舶贸易牛耳的集团公司,也曾尝试直接建厂,但最后却改变了投资计划。对此,舜天船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姜志强认为,外贸集团在销售渠道、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优势,是传统造船企业难以具备的,但作为投资方,关键还是要拥有一支熟悉船厂生产技术的专业团队,并且充分授权其经营管理。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最佳效果。

 

END

关键词: 转行造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