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最高奖”缘何垂青“海洋石油981”

2016-04-08 17:16 | 中国海洋石油报 船舷内外


3月29日,年仅33岁的平台经理董铁军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他代表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下称“981”)在这里领取第二届中国质量奖。

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实施、两年评选一次的中国质量奖,是中国政府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截至目前,这在全国石油行业及全国一线班组,还是沉甸甸的独一份。“981”何以登上中国质量之巅?

沉甸甸的中国质量奖

中国质量奖到底有多牛?

在人民大会堂,放眼望去,这里云集着中国制造业的支柱企业、“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领头羊”……它们是中国质量界的顶尖代表,是民族经济腾飞的根基和希望。

2012年6月,为推进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中央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下设质量奖和提名奖,两类奖项都有最高名额限制。也就是说,即便只是被中国质量奖提名,亦是国家对其实力的充分肯定。在首届中国质量奖的榜单中,获得提名奖的单位或个人多达60余家(人),而真正拿到中国质量奖的单位或个人仅3家(人)。

尽管中国质量奖设立的时间不长,但已声名远播。将质量视为生命的企业或个人都非常清楚,这一奖项不仅是政府奖励,更代表着中国质量界的最高荣誉。正因为此,第二届中国质量奖的角逐尤为激烈。

今年,白热化的比拼结束后,和“981”同登最高领奖台的是全球通信行业的老大“华为”,负责我国第一个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固体陆基机动战略导弹等研制生产任务的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等9家组织,以及曾亲手给130多台火箭焊“心脏”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级技师高凤林。

而格力电器、潍柴动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等“大咖”级企业,虽仅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依然将之视为珍贵的荣誉。

在中国质量奖首次设立的“一线班组”擂台上,与“981”同台竞技的是东航凌燕乘务示范组等一大批国内响当当的标杆组织。

“凌燕”是民航系统唯一连续18年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的青年集体,自1989年成立至今,凌燕班组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民航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十年成就奖”等多项殊荣,还出色完成了利比亚大撤侨等重要国家任务。

经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委员会审定,质检总局核报国务院同意,“981”在一批强劲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得大奖。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981”,相关检索结果达8510万条。毋庸置疑,整合了全球优秀设计理念和装备的“981”自诞生服役之时,便承载了国人建设海洋强国的殷切期望。

中国海油在“十五”期间发起进军深水的前期研究,“十一五”投资百亿在国内建造深水作业装备,“十二五”实施并检验着自身开发深水的能力。

“祖国把‘大国重器’、‘深水旗舰’交给你们,你们拿什么报效祖国?深水油气开发的大型装备多由外国人掌舵,你们怎样证明中国人能行?”年轻的“981”从2012年南海首钻开始,以实际行动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有力回答。

四年来,从深水到超深水,从发现南海首个自营大气田,到走出国门奔赴孟加拉湾海域的隆隆钻进……“981”燃烧臂上的烈焰照红了碧海蓝天。它是中国海油在中国乃至世界质量领域的一个标杆、一个缩影、一种常态:截至2015年底,“981”累计完成钻井21口、完井及测试7口,质量合格率100%,客户满意度100%,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我们不但要实现从无到有,还要实现从有到精!中国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2012年度海洋人物”、“981”首任平台经理邓明川在迎接“海洋石油981”出厂时掷地有声。如今,中国质量奖的获得正是这个团队实现抱负的现实印证。

权威评语的背后

登上星光璀璨的领奖台,董铁军耳畔响起评审委员会的声音:“‘海洋石油981’融合先进管理理念,与现场作业实践相结合,管理规范有效、实操性强,借力中海油服‘做专做强’的核心发展思路,持续提高平台管理水平……”

权威评语的背后,是“981”身上独有的“敢为中国争先,敢与世界争雄”的精神,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期盼,促使这个团队用“铁规矩”造就品质的完美。

作为全球最先进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之一,“981”不止于大,其装备复杂化、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步入世界前列。

为了尽快操控好这座装备,“981”员工加班加点,白天他们在平台上爬上爬下,绘图记录,弄清井控系统每一个阀门,每一根管线的位置,晚上他们阅读平台建造资料,编写《井控手册》。

从接船开始,“981”上的干部员工以超强的毅力,快速吃透了装满8个集装箱、重达20吨的技术资料,编写164个工作程序、848个操作规程和1020个保养规程,强化实操、摸清1500多台套设备的“脾性”,开展了980项培训,平台所有员工完全胜任深水作业岗位……他们用两年多的时间消化了世界上发展了近20年的深水钻井技术,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此后,这支平均年龄仅31岁的队伍,又瞄准国际一流行业标准,以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服相关管理制度为指导,以质量控制为主线,融合业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活动流程控制、体系文件控制为建设核心,构建钻井综合管理体系;从“全球性适用”、“区域性适用”、“作业现场适用”三个层级发挥管理功效,探索出一套以质量管理为主线、覆盖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体系;细化物资装备管理、作业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13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整理出涵盖了现场各项工作共888项的具体标准,形成了以质量管理为主线的11个管理手册、相关程序文件227个以及基层管理文件约15000余个……连配餐服务标准都有“十八条军规”和具体有效的实施细则。

铁的规矩和高效的执行确保了“981”的王牌效率:2012年第一次钻探作业效率就高达93%,远高于80%~85%的业内首钻水平;2013年高质量完成“荔湾21-1-1”超深水井项目,作业效率高达97.5%,远高于业内同行在同类水深80%的平均作业效率,使得我国跻身国际深水钻井一流水平;2014年在陵水17-2作业中,成功获得中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高产大气田;2015年远赴缅甸孟加拉湾海域作业,作业质量100%,作业效率高达99.09%,受到作业者的高度评价,实现中国深水钻井装备海外作业零的突破……

“荣誉的获得,是对我们中国的一线产业工人把握‘中国制造’质量,打造‘中国制造’精品工程莫大的鼓舞……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也给我们进一步提高标准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传播标杆的力量,固化质量,塑造‘中国制造’、‘中国质量”的品牌,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董铁军代表团队在人民大会堂道出这段感言。

观点

用全面提高工作标准诠释工匠精神

3月29日,国之利器“海洋石油981”斩获有中国质量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质量奖,这一来之不易的奖项给“求生存、谋发展”的海油人巨大鼓励。行业“寒冬”之下,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更加凸显,优胜劣汰比以往更加残酷,对靠市场吃饭的企业来说,其所提供的服务及产品质量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几乎扼住了企业生存的喉咙,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应该摆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突出位置。因而,油田服务企业必须努力顺应“寒冬”之下客户对服务和质量的更高层次诉求。

事实上,中海油服早就意识到质量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此前,“我们必须做得更好”的企业理念和“精心做好每件事”的行为准则已被全体油服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平台驶向哪里,中海油服就把高标准带到哪里,打响了COSL品牌和中国质量的名声。国际油价下挫后,中海油服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公司上下在强化“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坚持降本不降标,把“固化标准、防止反弹、持续改进”作为2016年狠抓的内容,通过精细化管理把好现场作业各环节质量关,防止高标准意识的倒退,防范逆境求生过程中标准的退化,并凭借高质量的服务拓展出新的海外市场,为公司在低油价“寒冬”中谋得新出路。

今天,“海洋石油981”摘得荣誉既是国家对中国海油一线班组的充分肯定,更是对追求高质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深切呼唤。诚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作出的重要批示——“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

每一家企业都有与自身气质相匹配的工匠精神,笔者以为,工匠精神在中海油服的最大体现就是“全面提高工作标准”活动。

在“全面提高工作标准”的引领下,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创新考核机制,以体系条款为准则,以服务质量为导向,建立了涵盖客户管理、作业安全、物资装备、人才队伍及软实力建设等的标杆钻井平台考核机制。即便是行业标杆“海洋石油981”在创标征程上也不能“走后门”,经过几轮严苛的评审后才最终达到标杆平台标准。

低油价“寒冬”周期之长短不可准确预判,以“海洋石油981”为代表的钻井平台在创标路上对高标准、高质量的追求不应只是一时之功。未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只有继续坚持全面提高工作标准、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才能助推企业在市场中赢得先机。

END

关键词: 海洋石油981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