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配套:市场遇冷不改初心

2016-05-24 07:59 | 中国船舶报 船配市场


随着市场遇冷,海工平台及辅助船市场订单寥寥无几,海工装备建造企业生存压力陡增,这也让海工配套领域受到波及,一些船配企业放缓了对海工配套的投入。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配套企业不改初心,发展并深耕海工配套市场的热情依旧。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油价断崖式下跌并长期低位徘徊,重创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大量海工项目被延期,合同终止,产品闲置,致使一些曾涉足该市场的承包商、石油公司大幅削减开支。随着市场遇冷,海工平台及辅助船市场订单寥寥无几,海工装备建造企业生存压力陡增,这也让海工配套领域受到波及,一些船配企业放缓了对海工配套的投入。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配套企业不改初心,发展并深耕海工配套市场的热情依旧。整体而言,大多数配套企业仍然对海工配套市场充满期待,并作了长远规划,而且一些配套企业经过近两年的潜心研发,还获得了海工配套大单。 

业内相关人士对此指出,鉴于传统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仍有亮点,加上海上风电市场备受青睐,未来,海工配套市场依旧“有金可淘”。只是,不同于之前一窝蜂式的涌入,随着市场开始深度“洗牌”,海工配套市场也将进入实力大比拼阶段。船配企业只有不断加快船舶和海工配套自主品牌产品开发,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关键系统配套技术,包括钻井系统集成技术、动力定位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大型甲板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实现“凤凰涅槃”。

全面发力  备战高端

随着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形势不断恶化,海工装备建造企业生存压力持续增大,与之唇齿相依的配套企业正面临生死考验。不过,在市场夹缝中,仍有一些船配企业在开拓风电市场及海工配套领域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有企业进军绿色能源市场,并挖掘风电安装船的市场空间,加大海上风电市场开拓力度,成功获得批量订单,还有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浪潮中,果断选择走智能化、高端化之路,谋求更大突破。他们普遍认为,只有潜心练好内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与开发,推出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在将来回暖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据了解,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用了近5年时间,实施转型发展,实现了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升级换代,从船舶行业跨入海洋石油行业。该公司研发了R3、R4级系泊链,使中国系泊链制造从无到有,R5级系泊链的研发更是奠定了其在该行业的领导地位,产品还成功运用于“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目前,亚星锚链正在加快更高级别系泊链及新的附件产品的开发,并已开工建设海工产业园,开始向世界系泊链“冠军”的目标迈进。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投资海工装备产业园,不是盲目地增量扩能,而是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引下,选择走智能化、高端化之路。新厂区建设的智能化车间将采用信息化、自动化设备,运用微合金、系泊链低氢脆敏感控制等先进成熟工艺助力企业迈向高端制造。下一步,亚星锚链将围绕市场,抓订单、保业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平稳发展。 

同时,在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仍接到5套海工船的舵桨推进系统整体方案订单。自去年年初以来,南京高精公司逆市发力,承接舵桨推进系统批量订单累计40多船套,其中包括涉及绿色能源的海上风电安装船配套订单6船套、港口建设方面的全回转拖船舵桨推进系统订单28船套。目前,南京高精公司已经具备可调桨和齿轮箱整体打包供货条件,可提供推进系统技术整体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既减轻了围绕整体推进系统进行沟通协调的工作量,又为后期船舶维护带来了很多便利,是目前广受船东欢迎的解决方案,使得该公司在船舶及海工装备推进系统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南京高精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建设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加快提高船用设备研制与服务能力,全面突破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瓶颈。此前,该公司抢抓市场机遇,组建海工推进及传动设备研究中心,加大对推进和传动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该公司已取得国家授权专利近百项,完成包括NCP135可调桨和CKTS1225双机并车船用齿轮箱在内的13项新产品的系列开发。目前,该公司是国内唯一可以在全球成套供应各种船舶和海工推进及传动设备的企业,已形成1000多台套推进器和齿轮箱的年设计和生产能力。

当然,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市场不仅是造船企业的“晴雨表”,也是船配企业的“调节器”。海工配套产品本身属于高附加值、高投入产品,前期的研发投入、新品检验、推向市场并获得用户认可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企业要为此花费比常规产品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而在当前举步维艰的市场形势下,企业对海工市场的投资相较于船市高峰期都会更加谨慎。 

商机暗藏  方向渐明

“随着海工市场急转直下,原计划去年交付的海工平台电站项目,交付日期也已延后。”中船动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短期内,海工市场很难回暖,大多数海工企业开工不足,为之配套的企业同样放缓了生产节奏。记者了解到,与前几年盲目入市、转行海工的情况不同,眼下,船配企业对发展和定位海工配套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与规划。 

中船动力此前曾参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8000千瓦海工平台电站项目的技术研究。面对当前“僧多粥少”的市场现状,该公司下一步将放缓该项目的进度,并进一步夯实基础,在抢订单、保交付的同时,潜心开展海工平台等相关电站项目的技术研究,确保顺利度过市场“寒冬”。 

此外,亚星锚链相关负责人表示,受低油价的影响,海工配套设备市场可能会随着整体海工市场的不景气继续下行,许多企业放缓甚至暂停了对海工配套市场的投资,但亚星锚链着力开展集成创新,注重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将把超高强度低脆性断裂敏感R6系泊链作为下一步主攻目标。R6系泊链是继R5系泊链后重点研发的新一代高新技术产品,将是“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储备库”——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研发重点,也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配套设备。

《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中谈及配套领域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并明确提出加快船舶和海工配套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特别是要提高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单点系泊系统、水下铺管系统等海洋工程专用系统设备研制水平,形成产业化能力。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高端配套领域,江苏船舶与海工行业在“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便是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关键系统配套技术,包括钻井系统集成技术、动力定位系统集成技术、钻井包以及大型甲板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相关设备主要包括动力系统、机电控制设备、海工装备专用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关键设备等。而以中船动力、亚星锚链、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配套企业已经将相关海工配套产品列为今后研发的重点。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并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建设造船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韩国、日本的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分别高达85%和90%以上,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尚不足30%。一些海工配套企业负责人反映,由于在关键设备方面受制于人,前几年,一些海工关键配套设备研发出来后,可靠性还未完全被市场认可,甚至有些产品未经过试验就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导致我国海工产品成为国外供应商测试设备的“小白鼠”。对此,国内相关海工企业负责人呼吁,我国要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得到扭转。船配企业须齐心协力,踏踏实实练内功,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攻克海工配套关键产品的技术难关,从而实现“配套强则造船强”的愿景。

END

关键词: 海工配套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