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包船商:2016比去年更惨

2016-06-06 08:42 | 界面 船市观察


对市场的乐观预估、邮轮方的强势、不完善的市场条款,以及仍需培育的消费者,都让包船商陷入困境。然而这些包船商仿佛有着赌徒般的心里,希望能依靠下一个季度来赢回此前的投入。

即将到来的暑期,对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是收获的季节——但之于包船商,还无法判断是福是祸。他们中的一员接受了TBO(旅游商业观察)的专访,希望对现实问题加以探讨。本次专访为纯粹的一家之言,旨在开启对中国包船市场现状的讨论,不够严谨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TBO:据说包船商今年经营状况比去年更惨淡,是否属实?

包船商:属实。号称今年包船的利润可以用来填补去年的亏损,但目前来看今年亏损恐怕更严重。

TBO:中国的邮轮市场一直被业界看好,为什么包船商会出现严重的亏损?

包船商:亏损由多方面原因造成。近两年母港的邮轮量大幅度增加,邮轮方预估中国消费市场时过于乐观,而旅行社包船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邮轮需求的快速增长,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

邮轮产品的覆盖面虽然广,但主要需求仍集中在北上广等母港地区,市场整体的需求量追不上突然增多的邮轮航次数量。大量的舱位其实还是压在了包船方及中间渠道销售方手中。

TBO:如何理解“大部分舱位都在渠道方手里”?

包船商:滞销几乎是每家包船商的痛点。今年包船量较去年进一步增长,市场价格被进一步拉低。包船方为了将包船的航次舱位填满已经焦头烂额,几乎没有航次是按正常价格售卖完毕的。

同时,邮轮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在选择时会主要对比各航次价格,量增大后势必造成市场疲软。长时间低价抛售,也造成消费者对邮轮产品的定位产生偏差。

TBO:既然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邮轮公司是否会帮助包船商分销,或者给出一些优惠?

包船商:不会。邮轮行业在中国发展不久,也无相对成熟的法规规范,造成邮轮公司的强势。邮轮公司的合同都是制式合同,存在大量不平等条约,比如上座率。包船合同签订要完成100%,如果未达到,包船商就要缴纳罚金。这也是为什么包船商宁愿赔钱也拼命往船上塞人的重要原因。

而大部分利益都是归于邮轮方的,但销售压力完全转嫁给包船商。这两年市场不景气,邮轮公司也出台一些救市政策:比如一些航次取消三四人费用,降低岸下罚金等。但这些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

一些邮轮公司给包船方淡季航次的免舱补贴。但舱位不是资金,包船方希望进款回笼资金,又会选择抛售免舱——这将给正常销售的包船航次再次打击,形成恶性循环。

TBO:包船商与邮轮公司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目前有没有解决方案?

包船商:目前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包船方认为,邮轮公司要么将包船成本降至市场认可的价格,要么可以免去部分舱位费用。

大部分包船航次的滞销,主要出现在最后的20%-30%的舱位。如果邮轮公司将这部分舱位收回,并免去这部分舱位费用,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市场价格,那么就会有效地抑制住市场低价抛售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唯一止损的方法,但双方在这两点上很难达成共识。

TBO:如果陷入恶性循环,那么你认为事态会往哪方面演进?

包船商:今年上半年算勉强过去,但暑假因为航次太密集,我相信问题会很严重。实际上邮轮只有在中国市场才会被塞的这么满,而这势必会让舒适度和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况且,中国旅游的部分法规又不适用于邮轮产品。一旦因为天气等原因造成延误、跳港等,包船方有可能面临群体索赔。

TBO:如果出现相关客诉,邮轮公司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包船商:邮轮公司秉承的是国际惯例,但中国的消费者并不认可——而中国的邮轮行业又没有权威性机构认证哪些国际惯例合理,哪些不合理。通常一句国际惯例,很多问题又压到包船方身上。

结语

对市场的乐观预估、邮轮方的强势、不完善的市场条款,以及仍需培育的消费者,都让包船商陷入困境。然而这些包船商仿佛有着赌徒般的心里,希望能依靠下一个季度来赢回此前的投入。

只是,如果邮轮的舱位都砸在渠道端而非分销到消费者手里,市场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包船方与邮轮公司的矛盾也会日趋激烈。听闻,已经有包船商联盟跟某邮轮公司谈判,对此,TBO将持续保持观察。

END

关键词: 邮轮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