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拆拼”提升上海国际影响力

2016-06-14 16:51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舷内外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带来发展契机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是衡量国际枢纽港的重要指标,对港口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全球各大港口“必争之地”

受航运大周期下跌冲击,全球港口高速增长态势快速回落,各国港口企业试图通过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增强货源吸引力以提升港口竞争力。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集装箱中转量超过百万TEU的港口约33个,其中新加坡港和香港港中转量均超过千万TEU,已成为世界级中转枢纽港。从地理位置来看,中转量居前的港口基本都集中在亚洲地区,而中国港口中中转港占比不高,且份额较低。

抢夺中转货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文卿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对港口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仅可开拓间接货源腹地,还能促进港航要素集聚并推动港口功能延展。从传统利用区位和航线优势进行换装作业,到降低综合物流成本进行中转集拼,再到利用中转港产业优势进行加工增值,中转货物与港口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量抵港船舶带来的不仅是货流,还有信息、资金和服务需求。干支线中转船舶撬动的是物料、船用燃料油等船舶供应市场,进而带动船舶维修、船舶检验及海事服务业的发展,条件成熟还可进一步推动船舶交易、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业的集聚。”谢文卿分析道。

一位不愿署名的业内人士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透露,对于港口来说,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给港口带来的效益是直接的,中转相当于增加装卸量。同样的一批货物在中转港增加装卸作业的次数,也就增加了港口企业的运营收入。

据了解,过去十数年,随着国际贸易尤其是亚洲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全球主要贸易国家的港口都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潮。以中国港口为例,吞吐量达百万TEU的港口有20余个,平均65公里就有一个港口,最短距离不到20公里,相邻港口的腹地竞争较激烈,市场拓展程度高、发展空间有限。港口中转主要通过喂给服务形成间接腹地,既有效错开与周边港口对陆域货源的直接抢夺,又能快速提升港口业务规模,且不对城市交通造成过大压力,因此受到港口和城市的大力追捧。

专家指出,尽管当前许多港口都在极力促进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发展,但称得上全球集装箱转运枢纽港的为数不多。一个港口能否成为国际中转港,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港口的水深与岸线资源、地理位置和经济腹地、基础设施等,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要素——港口的自由度、政府的相应政策、口岸的通关效率等。以新加坡港为例,新加坡港是自由港,转船无需办理手续,对大部分货物免征税费,方便货物流通,降低了船舶中转的时间成本,东盟十国的货物几乎全部通过新加坡港进行中转,而且新加坡港还是天然的深水港,可以满足大型船舶挂靠的要求;新加坡港的上游航运服务实现了要素集聚,拥有完善的海事规范、政策咨询、技术标准、修造中心等服务,为中转船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口岸的通关效率。

上海港机遇

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稳步推进,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对于提升上海港对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将境外货物经过近洋、远洋国际航线运至上海港,与内地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转关至上海港的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并根据不同目的港或不同客户,与上海本地货源一起重新装箱后,再运送出境。一拼一拆,可大大降低航线重复率和运输成本,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航运企业将中转中心迁移至上海,形成集聚效应,从而增加上海港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受航运政策限制,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前上海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渠道并不通畅,也没有合理的业务模式满足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需求。上海港只能进行整箱中转,通俗解释就是“不开箱”,无法进行二次拆拼(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在这种局面下,中转操作的附加值很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根据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实施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提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目标,上海海关在上海自贸试验区逐步推出多项监管服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关效率。同时允许中资企业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货物到洋山港区中转并实施启运港退税等相关政策,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带来了发展契机。

业内人士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2014年发布的《上海海关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公告》主要有三项重大突破。

首先,“设定标准,开放管理”。对参与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创新的企业设定准入标准,凡满足海关要求且具备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监管仓库条件的区内第三方仓储企业,都可向海关申请开展相关业务,海关实行“开放式管理”。

其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监管方案是在上海海关“先入区、后报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简化进出境备案申报项目,实施“账册管理,分类申报”。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通过WMS系统和海关联网,对从境外启运,进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仓库拆拼中转,并以最终离境为目的而申报进境备案的货物,实施账册管理并设置特殊标识,原先进境备案需审核10位HS编码,现在简化成前4~6位海关商品编码,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再次,依托区内仓储企业,货物分类申报,“集中监管、单独存放”。国际中转集拼货物可进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保税集拼监管仓库,与区内保税仓储的本地货物拼箱,拼成集装箱后装运离境。拆拼箱业务在保税集拼监管仓库内拆拼箱作业专区完成,主要出入口及拆拼箱作业专区皆有视频监控,便于海关联网集中监管,解决了国际中转集拼货物进入试验区保税仓库,拼装集装后转运离境的作业要求和监管流程。

规模化运作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和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上海港的两大重要港区,上海海关率先在两港区启动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2014年8月,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上海太平名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太平名威)和位于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的上海同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同景物流)先行试点国际中转集拼业务。

2014年9月,同景物流试操作第一只集拼箱,一批海外进口的通讯设备和上海本地生产的通讯设备一同被运往香港港。同年10月,太平名威试操作一只装着发往上海港和欧美港口货物的集拼箱,从台湾出发,中转货物一周后离境,标志着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正式启动。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试点成果。

去年4月1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指出,要扩大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拓展海运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范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拆拼箱运作环境,实现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化运作。

观察人士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成为常态化需从顶层设计,统筹各地口岸政策和相关流程,发挥政策协同优势。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涉及多种货物监管形态,且拆拼箱货物选择性较大,单靠一家或少数企业人工筛选凑箱,仅适合发展初期的探索。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借助能处理海量信息且高效、精准的信息技术,以此搭建信息平台重塑业务流程,解决成本过高及效率偏低的问题。

据悉,上海海关于去年下半年出台国际中转集拼业务2.0版本草案,今年2月上海海关自贸试验区工作组组织试点企业进行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平台仓单进出系统培训,预计年底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业务流程,相关操作系统将正式上线。未来,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有望通过平台化运作思路实现新的突破。

END

关键词: 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