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电商平台,同质化下的同场竞技

2016-07-05 17:11 | 航运交易公报 船舷内外


拥有“杀手锏”的航运电商平台将成为同场竞技中的领跑者

在航运市场浮躁和悲观的双重负面情绪烘托下,平台的同质化倾向萌发得自然而然。那么不妨一起来寻找——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货源是整个航运市场议题的核心,平台是离散的市场数据集中产生效应的“培养皿”。但作为电子商务概念的平台能不能直接产生流通链中梦寐以求的货源?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航运类电子商务平台到底靠什么体现自己的价值?仅仅是效率的提升吗?

一位有着10年IT从业经验,并从事物流电商平台搭建、运营6年以上的航运电商平台先行者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航运类电商平台与传统航运业务其实有着相类似的营销哲学体系。首先,用户在感受到电商平台便利后,因良好的用户体验而产生集聚效应,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了用户本身的效率提升;其次,在用户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后,增加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模块以推进平台本身的实力和资金来源,同时,将线上的客户群体尽可能地引入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促成新的机会,达成O2O良性循环;最后,在自身实力达到一定的量级后,与行业中的上下级链条中的“巨人”们进行对接,共享全产业链带来的蓬勃动力,真正地达到“闭环”经营的终极目标。

目前,航运类电商平台层出不穷,其同质化现象相对严重,由此带来的并不是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是恶性竞争。通过市场的甄选、识别,某些有着差异化“杀手锏”的平台映入记者眼帘,一幅航运类电商平台渐进式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徐徐打开……

基础篇

先来看看市场对航运类电商平台的价值预期——自2008年物流运价发布ERP软件发展而来的“第三方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奥林科技旗下的“大掌柜”估值超过15亿元;再来看看航运类电商平台的市场潜力——中国最大的公共订舱平台、中国外运华东有限公司海运分公司旗下的“海运订舱网”市场占比不到0.5%,比起全球最大的公共承运人平台INTTRA去年共处理全球26%的集装箱运输订单的海量,可以说尚处于“婴儿阶段”。

是什么让航运类电商平台发展显得如此方兴未艾?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触动了整个行业的痛点——人工效率低下、物流链的非全程可追踪以及动态信息的同步差异。首先,目前全球航运业操作链条的各个环节的整体人工效率低下,中间环节和纸质订单均采用人工处理,分工协调能力差,致使整部航运机器效率极其低下。某权威部门的分析报告指出,每年全球航运业因人工效率低下累积产生的成本达到100亿~150亿美元。以托运人的订舱环节为例,托运人将托书或电子托书转至货代企业,而货代企业又以人工输入的方式向航运企业订舱,这样一来三方环节上堆积了其中两方200%的重复劳动力。其次,货主最关心的问题是“货在哪儿了”,然而毕马威全球制造展望报告显示,不到10%的国际物流企业对供应链有全程的可追踪能力,在中国极度缺乏信息化升级的货代企业内部,可追踪能力更加匮乏。常态下的问询方式依然是基于电话问询,货主不得已地操起电话询问货代企业,货代企业不厌其烦地问托车企业,而托车企业的客服人员眼冒金星地问货车司机……最后,动态信息的实时同步本来应该是货代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不断变化中的舱位价格、状态信息、订单确认回馈信息及其追踪信息都只能靠货代企业逐票对应地在各家企业的不同类型的系统中查询获得,一旦情况紧急,有时候还不得不电话求助相关联系人。

基于以上三个行业痛点,一个优秀的航运类电商平台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已经跃然纸上。然而由于航运类电商平台的营运方原本所处行业链条的上下游背景不同,其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也大相径庭(见表)。

进阶篇

航运电商平台运营方正施展各种解数展开市场份额的争夺,在这场份额之争的鏖战尘埃落定之前,谁家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然而只有平台或者平台的延伸端具有一定的“揽货”能力,才能被称之为有价值的。

说起“揽货”能力,“一海通”可以说是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海通”是2014年7月由中海集团对接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的国际海运综合服务平台。说起阿里巴巴,由于其涉足国际电商业务历时弥久,故而“缺货”对其来说是伪命题。这家基于“互联网+航运”的电商平台从成立之初就结合了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运龙头地位及阿里巴巴浩如繁星的客户群体,然而就目前而言,该平台尚未找到足够的货主及货代企业与其对接,因此预期中的大量订单并未如期涌现。不过相信通过中远海运集团的重构整合及阿里巴巴对海运体系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一海通”将发挥出“实体经济+物流”的巨大潜力。

在航运平台经济尚处于萌芽期的今天,“线上平台+线下接货”的传统模式依然具有一定的实效。就“锦程物流网”而言,其植根于传统大中型货代企业的本质决定了其对物流链的货代端有着较强的整合能力。航运类电商平台的缺点为“触及货主能力有限”,而“锦程物流网”恰恰是国内“地推”手段的开山鼻祖之一。“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借以传统营销手段来补充短板,不得不说也是一种靠谱的模式。

在纯“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的航运类电商平台在前两类企业的映衬下显得势单力薄,其对行业痛点的认识往往不足,提供的所谓亮点也未必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其短板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由于要顾全货主和物流链两端的使用习惯,故掣肘极多,也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泥潭——然而“混血”模式可能会给弥补这类短板带来转机。“九爪鱼”平台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以SAAR2.0“一体化”软件与交易平台互通互联、不断提高用户群体企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形成良性循环的同时,它又利用自身一级代理的优势与53家航运企业进行直接对接,在形成良好交易氛围的前提下,吸纳了诸多具有特色的货代企业作为补充。与此同时,积极撮合平台上的货主、货代企业甚至航运企业的CEO或营销干将在线下面对面地交流、论谈,其中擦出火花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这将O2O的概念也真正落到了实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目前陆续有一些项目货客户主动找上“九爪鱼”平台,要求利用其平台优势,为之匹配具备相关物流资质的货代、运输及仓储合作方——航运类电商平台作为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订舱工具的作用初现。

《航运交易公报》记者注意到,其实目前每个航运类电商平台所分享到的“蛋糕”份额还不大,整个市场内的平台虽然在各自鏖战,但仅仅表现出“圈地”层面的欲望——其对将离散化的储运欲望转化成线上流量的吸引力尚不足——换句话说,整个市场离饱和期尚远,市场期待更多强有力的新平台横空出世加入竞争的热情气氛浓重。就远景而言,待市场划分尘埃落定,一场场血雨腥风的厮杀不可避免,其幸存者必将留存为占据应用层面更厚的、中国式的INTTRA!

END

关键词: 航运电商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