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上海船厂,最美百年老工厂

2017-02-28 08:59 | 一财网 船舷内外


1947年英联船厂一号船坞修理船舶,这艘船1902年由祥生船厂制造

59岁的顾应伟站在杨树浦水厂的临江平台上,面前是黄浦江。近处有拖船吊着一根32米长、直径1米的钢柱,正往水中打桩。几个月之后,一条贯通杨浦滨江2.8公里岸线的栈桥步道将初具规模,从最东边的渔人码头沿江观景,行至此处可以俯览有130多年历史的水厂建筑。

“我曾经从水底下的管子里,一口气走到对岸去。”他对第一财经说,“水厂最早是从黄浦江就近取水,大概在1985年,取水口转向西边上游,管道需要从浦东‘顶’过来。管子刚‘顶’好,还没放水,我就进去了,大概十分钟就看到那边。”藏在江底的取水管直径约四五米,走个人绰绰有余。

那是30多年前的事情。很快,黄浦江上游的水质也达不到自来水厂的要求,水源地在2010年世博会之前东迁至长江口的青草沙水库。当年好奇心旺盛的“小顾”也变成厂里在职员工中资格最老的那批人。1977年进厂,顾应伟还是个不到20岁的年轻小伙子,被分配到生产部门矾间小组“倒三班”,负责往水里加矾、加氯。整个生产部门一度有50多人。

他带着我们参观“总控室”,三面墙的监视器上显示各种数值变动,几位工作人员坐在前面留意着异常状态。自动化改造之前,每个车间都需要有两三个人手工测量水位、水体物质的含量,现在,一个人负责每两小时巡检五个车间的运转,另外一个人操作自动化机器就足够。

顾应伟在矾间小组待了十几年,1994年被评为高级技师,当时在全国自来水行业都属年轻案例。1995年,他和同一个车间的女人结了婚,夫人现在已经退休。等明年他满60岁之后,就要正式离开杨树浦路830号。“过去几十年,没什么特别不高兴的事情,我也很难不喜欢这里。”他说。

从杨树浦水厂的临江平台远眺,对面是浦东陆家嘴

始建于1928年的杨树浦水厂锅炉房烟囱

百年市政

顾应伟走在厂区里,对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前院两棵115年的广玉兰老树、后院蓄水池旁一棵115年的石榴树、防汛墙附近的百年黄杨木,好像他闭着眼睛都能摸到。

“厂里总共有九幢房屋不能动,要动也是修旧如旧。”第一车间是其中最老的一座,外墙如城堡般的房头上写着1910年,旁边的数字更小,1882年,指示了这些厂房的修建年份。这些两层高的老建筑,外墙以灰砖为主体、红砖为装饰,窗户、排水管和屋顶都浑然一体。

根据建筑外墙的砖面和装饰细纹,他能够轻易辨认出哪座是后来新建,哪座是历史建筑,甚至某座老楼上加建的部分。比如,第一车间隔壁建于1935年的小楼顶部的英式锯齿造型,在“文革”时期因“破四旧”被铲平,后来照原样修复。“你看,老的这些都是用整块的石头砌起来的;这个吊车上面都是铆钉连接,不是焊接上的。”他说。

车间内部四个巨大的抽水泵在过去百年间担负着重任,把过滤好的水输入市政管网。它们外表被刷成清新的薄荷绿,和四周黑白小方砖、黑色铁栏杆一起构成优美的工业图景。

水厂里很多陈年机器仿佛都被时间赋予别样的光彩。在老车间外的绿地中,有两个天蓝色、一人多高的球形物。在顾应伟参加工作的前二十几年,所有动力都来自燃煤,输送水量无法保持稳定,就需要它们来缓冲应急。上世纪80年代改造为电力后,缓冲器就退役了。

在临江的厂房前,还立着一座老旧阀门,雕塑般记录着水厂百年历史。1883年6月29日,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就是在这里为水厂拧开阀门、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水厂不断扩建,成为远东第一大水厂。而那些从1880年起由英商设计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群,历经抗战、新中国成立后重重历史变迁,作为厂房以及办公楼至今保存完好。城堡式厂房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称号,是全市仅有的建于企业单位内部的近代建筑,水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的无人机从高处俯拍,可以看到水厂的西边就是2015年7月修建完成的杨浦(南段)滨江550米示范段。顾应伟的家住在大连路附近,最近常会去滨江跑跑步锻炼身体,再走到水厂上班。“一个来回也就走八九分钟,走五圈差不多四五公里。”他说,“我以前很胖的,最近常常锻炼才瘦下来。”

改造空船坞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杨树浦水厂几排蓝色的沉淀池,东边毗邻渔人码头,西边有两个比沉淀池、蓄水池更大的长方形空地。那是上海船厂浦西分厂的两个巨大船坞。

上海船厂浦西分厂的船坞(局部)

杨树浦水厂的城堡式厂房是上海仅有的建于企业单位内部的近代建筑

杨树浦水厂内景

“1862年,英商尼柯逊、包义德在(现在的)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祥生船厂。那时候鸦片贸易需要修船,于是黄浦江沿岸陆续修建了很多家船厂。”56岁的葛珺见到第一财经记者不到两分钟,就开始详述起自己供职的船厂历史,那些年份数字显然都烂熟于心。“1900年德国人在浦西这里建造了两个船坞,叫作瑞镕船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厂主转入英国籍,于是船厂也就变为英商企业。1936年,在上海的英商企业为了避免自相倾轧,决定合并起来成立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之后共拥有四座大型船坞,其中杨树浦路的1号、2号船坞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两座。”

1号船坞长200米、宽36米、深8米,从头走到尾天空穹顶仿佛斗转星移般后退。2号船坞后期经过改造,比1号长60米、宽6米。这样的两个大坑,在杨浦滨江南段岸线的改造建设中,将会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空间。

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师室副主任徐进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从去年年底筛选出来的两个改造概念方案,船坞或者被建造为保留工业锈迹、船墩的绿化下沉式广场,或者在此基础之上加入音乐会、艺术展示、时尚发布等活动。

“这样宝贵的资源不能随便开发利用。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策划,包括周边配合什么样的功能产业,到底应该放水进去当作湿船坞,还是干地当中停一艘船,做成下沉式广场。”徐进几乎每天都要到滨江各个厂区的工地去,查看工程进度,在现场推敲探讨。

而在葛珺眼里,这里不仅仅是两个空空如也的船坞,现在长着杂草的地方,在过去几十年、上百年间停过不计其数的待修船舶。

船坞的运作原理是,坞门靠外面的拖船拉开,放水进来,船停进去后再把坞门合上,水排空,船底靠墩位固定。100年来几乎没有停歇使用,民国时期修各国战舰,抗战时期这里被日军占领又修过许多日本军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使用到2015年。一年多的时间,把江水阻隔在外的坞门脚底已经长满杂草。他说,外面江底肯定也已经堆积了大量淤泥,现在要打开坞门放水可能都有点难度。

“船看多了就不稀罕。过去经常组织党员、团员做义务劳动,去船上做清洁。”他说,“我还记得雪龙号1997年4月来这里修的时候是黑色船体,第二次来就变成了现在的橘红色。”2007年那次修整之后,船厂派了两名工人跟船去南极科考,途中拍摄的照片前两年被他发布在个人博客上,表达“我们曾经为雪龙号付出过”的心情。

船厂搬迁

1978年葛珺进厂的时候才17岁,是全厂年纪最小的工人。他的外公在船厂工作,是八级钳工,爸爸也是船厂工人,可惜很早去世,由儿子接班。

1978年葛珺进厂的时候才17岁,是全厂年纪最小的工人

“我也算是‘船厂三代’了。”他笑呵呵地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船厂说起来非常吃香,我中学的老师和校长都说,如果不是来这个地方,他们不会放我离开学校的。”

当学徒的时候工资较低,第一年每个月拿17.84块,往后逐年增加两块,转正之后就是36块。隔壁的自来水厂,普通职工月工资30.6块钱已经算是当时不错的待遇,可见船厂工作的优渥。

葛珺进厂就当维修电工,跟着师傅全厂上下到处跑,满师之后在团委做了八年,一直做到团委书记,然后被调到党委宣传部做了一年,最后在劳动人事处担任处长,这又是八年。“做人事工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正面反面都比较多。当时全厂有9900多人,号称万人大厂,里面保证至少有8500个职工,只要我看到名字就能知道是什么面孔。”他说。

19岁那年,葛珺出过一次重大意外事故。他在浦东厂区三楼的某个电梯下面维修电路,脚下有根虚焊的管子,一脚踩上去便从七米高处摔成重伤,在医院昏迷13个小时,下巴、头部的伤疤至今可见。他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1月21日,因为他本来想请半天假,但是坚持到11月底就会有全年两块钱的全勤奖,班长说服了他不请假去干活。“船厂工人在厂里干,能正常退休没有伤痛的很少。”他说。

学徒期提前结束,厂里补发了一笔工资,年轻的小葛胆子大,用156块钱“巨款”买了他人生中第一件奢侈品:海鸥205照相机。“我爸喜欢搞摄影,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当时用过船厂公家的红旗牌照相机,全国只有限量100台。”他说。

船厂里也有一大批摄影爱好者,这仿佛是那个年代的风潮。大家都要学习使用胶片相机,还要自己造暗房冲洗照片。“那个楼是专门弄照片的暗房,经常去印照片。”“这个是浴室,过去周边居民都会来这里洗澡。”在如今空无一人的废置厂区里,他仿佛还是几十年来每天在这里上班和生活的工人。每天早上七点半上班,从陆家嘴旁边的职工家属区骑自行车去浦东厂,然后再搭乘厂区内部专用轮渡到浦西,中午十一点半休息、去食堂吃饭;下午十二点一刻上班,四点一刻下班回家。

2005年,上海船厂在陆家嘴地区的生产主体部分搬迁至崇明岛,对岸的浦西分厂还有1000多人在上班,直到2014年这里也搬空了。在此之前,葛珺在食堂吃了最后一顿饭:红烧大排、红烧肉圆、卷心菜。“口味依然是令人熟悉的,但我的味觉好像已经失去了一般。”他说。

工业博览带

“我一直住在杨浦,但之前对杨树浦路以南的黄浦江根本没有概念。不知道这里其实是重要的生产岸线。”2013年年底便参与杨浦滨江岸线改造建设工作中的徐进对第一财经记者这样说,“杨浦的区位跟黄浦、虹口比起来稍微偏了点,但因此才有1860年代在这里拉开的工业序幕。外国商人、民族资本家把厂区建设在这里,现在成了我们的先天资源。”

航拍杨浦(南段)滨江550米示范段

航拍杨树浦水厂

建设中的栈桥步道

杨浦区位于上海市区东北部,以黄浦江和大连路为界限,南临浦东新区,西临虹口区。杨树浦路是在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在原先的黄浦江江堤上直接修筑而成的路。沿江兴建的工厂让这里成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最早的外商纱厂、远东最大的毛条生产厂、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等等。

这里还保留了大量极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比如中国近代最长的、最高的钢结构厂房,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顾应伟引以为豪的1910年建成的水厂车间,葛珺依依不舍的1900年启用的船坞,都在其中。

“我们做了研究之后,希望可以把这些天然资源留下来,告诉别人这里发展的历史。整体的设计思路就是,首先把这里过去的辉煌告诉后人,同时也想让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能看到回忆被保存了下来。”徐进说,“不能只有景观就结束,而是要有些底蕴、文化,具有可识别性。如果把原本就有的东西都拆掉,那就等于自我否定。”

在已经建成开放半年多的示范段,从怀德路到丹东路,呈现出初步效果。来此处散步休闲的市民可以看到用水管重新设计而成的路灯,路面修补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质地肌理,近300米斑驳防汛墙被改造成缓坡,搭建钢栈桥跨越水面空隙、连通路径,巨大的锚栓也被列阵布置,所有这一切都提示着这里曾经创造的工业文明。步道上还在各处印刻着不同地方对应的说明文字,甚至还有二维码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7月份刚开放示范段的时候,晚上人非常多。周围本身就有很多居民,傍晚到这里吹吹江风,看看水景,有的人自娱自乐地唱唱歌。”她说,“还有以前在毛条厂上过班的老工人特地来,看到保留了很多过去的印记觉得非常亲切,对着总平面图跟大家讲以前都在哪里工作过。这些对我们都有所启发,想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尽量挖掘人文因素。”

包括示范段在内,杨浦大桥以西有2.8公里岸线正在紧张建设中,从西至东分布着上海船厂、杨树浦路水厂、永安栈房等老厂房,预计将于今年6月底贯通。而杨浦滨江岸线总长约15.5公里,将按南、中、北三段陆续开发推进,最终串联起杨浦百年工业博览带。预计在今年年底,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之间45公里黄浦江两岸岸线将实现贯通,成为人们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走廊。

杨浦(南段)滨江550米示范段(局部)

在所有的设计建设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本文开头顾应伟带着我们参观的杨树浦水厂液氯码头。因为水厂与其他已经停工或废置的厂区不同,它需要如常运转,所以要保证厂区的完整。如果公共走廊从杨树浦路绕行,就会缺乏“滨江”亲水性,经过各方多轮协商沟通,最后决定在水面上方架设长达500米的栈桥。

“伦敦的泰晤士河跟黄浦江很像,经历工业革命、沿河造厂之后,也有过一段时间把这些区域的功能、性质通过改造而转换掉。”徐进对记者说,“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在历史上到处都是集装箱、起重机,但现在聚集了高端的金融、文化产业。我们现在做的贯通工作就是要发挥这里的社会效应,然后才能吸引好的产业,最后真正提升区域的活跃性。”

END

关键词: 上海船厂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