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船厂成长江上游最大造船基地
2009-12-23 08:23 | 三峡日报 船厂动态
一
1956年8月,长江航运管理局的建设者在宜昌市西坝的小岛上掀起第一镐土,开始了中国长航宜昌船厂的发展征程。当时船厂简称宜昌修船厂,直到1995年,才改名为今天的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在最初的10年时间里,该厂只能承担旧船维修业务。1966年年底,随着一条长
进入20世纪 70年代,中国长航宜昌船厂扩建工程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随着新建船台滑道、造船车间、40吨自制门吊的先后竣工,中国长航宜昌船厂的发展开始加快。这个时期的主要产品定为540匹马力的顶推拖轮和1000吨分节驳船等船舶,同时生产建造了载客500人的“东方红”系列客货轮。
由于当时中国长航宜昌船厂在发展长江分节驳顶推运输中作出积极贡献,中国长航宜昌船厂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到上世纪90年代末,船舶市场发生了变化,驳船市场日益萎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宜昌船厂不能适应转轨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减少,市场发生变化,加之原材料紧张、资金短缺,生产一度萎靡,船厂效益逐年下滑,到2003年底,已累计亏损1.6亿元。受此影响,全厂职工连续8个月没发工资,船厂一度到了破产的边缘。
二
面对船舶市场的双重挤压,宜昌船厂利用合资公司——荷兰达门造船公司的网络和信息优势,转而拓展海外市场,实行错位竞争,抢占万吨级造船市场。据长航重工副总、宜昌船厂厂长陈建设介绍,1999年,中国长航宜昌船厂在长航集团和宜昌市委的大力支持下,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与荷兰达门集团合资组建“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当年合资公司就开始投入运转,中国长航宜昌船厂在长航系统率先拉开了走跨海联合的序幕。
面对建造万吨巨轮的挑战,船厂新的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的超前战略眼光,全面提高装备水平,突破建造场地狭窄的瓶颈制约。在5年时间里,投资近亿元对厂区生产车间进行了重新布局,对船台进行改造,整合扩建高标准万吨船台4座,建造了长江上游造船企业最大的门吊200吨和120吨各一台及40至50吨起重设备5台,增加3.
如今1.05万吨集装箱船已成为成熟产品,为长航工业和长江沿线造船行业树立了独有的万吨级船舶的品牌形象。宜昌船厂依托荷兰达门集团,在国际船舶市场上影响越来越好,欧洲市场的占有量越来越大,从而保持了出口船舶生产订单的连续性。船厂还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独立承接了出口德国的502TEU集装箱轮。被称为企业发展关键时期“生命船”的502TEU集装箱轮的顺利下水,使中国长航宜昌船厂揭开了“海船江造”的崭新篇章,开始在高档次国际船舶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用船厂人自己的话说,中国长航宜昌船厂已经从低谷走出了地平线。
三
2004年3月,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及时调整了宜昌船厂的领导班子。新班子首先从转变职工思想观念入手,通过亮工厂家底、讲实际困难,增强企业危机感,激发全厂职工同舟共济、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决心。职工们由原来失望和观望的心态,转变为对工厂充满希望,积极投身到企业脱困自救、开展二次创业。
船厂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做优达门产品,做强长航产品,做大自营承接高附加值出口产品”的船舶产品结构新格局。如今,宽敞的南、北区船台可以同时总装6艘万吨轮,已具备一年建造12艘万吨轮的生产能力。2004年,宜昌船厂连续创造了几个历史新高:3年前需要跨越3个年头才能建造一艘万吨轮的宜昌船厂,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下水和当年完工交船”的建造速度。尤其为荷兰建造的1.05万吨NB840多用途集装箱船,从
受交通部标准化政策的影响,三峡大坝、葛洲坝等两坝船闸不准通过两万吨级的船舶。因此,宜昌新造船舶标准化大型化的趋势得到体现,船越造越大,滚装船一般在长
2009年,金融危机来袭,国外船方一下子撤换了5条船的订单,宜昌船厂面对不利局面,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加强现场管理,保节点、保质量,努力规避经营风险。今年已完成7条万吨轮的生产任务,总吨位达到7.4万载重吨,实现工业总产值8.2亿元。
宜昌船厂党委表示,“十一五”期末,船厂完全有能力实现年造万吨船10艘、10万综合吨、年产值10亿元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宜昌船厂将开发建造两万吨级的散货船及特种工作船和化学品船,有望达到年产值15亿元、年造万吨船12艘的预定目标,为打造湖北出口船舶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