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要建具破冰功能的北极调查船
2017-08-25 08:03 | 中青在线 船舷内外
据《读卖新闻》8月24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确定明年开建首艘用于观测、调查北冰洋的破冰船,以扩大日本在该海域的活动与调查范围。
该报道称,北极周边气候变暖的速度,是地球整体的2到3倍,在该区域的详细调查已是当务之急,但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现有的北极海观测调查船“未来号”几乎没有破冰能力,调查活动只能集中在每年8月到10月的夏季融冰期。
日本有关专家指出,北极地区剧烈的环境变化,恐将影响其它地区的海洋及生态系统。美、加、俄等北冰洋周边国家,乃至中、韩等国,均拥有破冰船,日本在北极调查装备方面落后了。
据悉,拟建造的新船可全年实施对北冰洋的调查,造价约340亿日元,计划2020年上半年建成。该船全长120米,乘组定员约90人,可破厚度1米以上的冰层。新船将搭载与“未来号”同等水平的气象观测雷达和仪器,装备高性能无人探测器,充实船内实验室及分析装置,通过对海冰、海水和海底堆积物等的取样、分析,弄清海冰因气候变暖而融化的机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
众所周知,国际社会对北冰洋权益和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止且愈演愈烈。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就积极关注、介入北冰洋海冰融化消减、北极地区安全保障等问题,而且脚步从未停歇过。
2015年10月16日,安倍内阁确定日本的北极政策,基本思路包括:从全球视野出发,最大限度利用日本的科技优势;推进确保“法治”与和平秩序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充分注意围绕北极安全保障的国际动向;探索北极航路与自由开放经济潜力,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强化有助于全球政策决定与问题解决的北极地区研究;强化观测分析体制,持续地综合运用卫星、观测基地、调查船等,开发适应北极严酷环境的最先进观测仪器;组织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建成跨领域的北极研究基础网络,促进观测成果的国内共享;建立完善在美、俄等国的研究、观测据点,加强国际共同研究;建造北极研究专用船只;积极参加国际海事组织(IMO)《基地水域运作船舶安全规则(Polar Code)》,积极参与制定北极水产资源保存管理规则、国际规则等;积极发表有关北极环境变化、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科学性见解与资讯;运用日本海运企业推进对北极航路的开发利用;构建海冰及气象预报系统,支援北极航行;公开北极航路的自然性、技术性与制度性经济课题,等等。
今年7月9日,安倍首相完成德国G20峰会议程后访问了北欧国家芬兰,并举行日芬首脑会谈。安倍在与芬兰总统绍利 尼尼斯托的共同记者会上表示,双方确认了有关北极的合作;芬兰正作为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而积极活动,日本也已表明将更加积极地为北极理事会的活动作贡献;此次会谈的重要成果是双方就推进北极环境方面的合作达成一致。
9月6日到7日,俄罗斯“远东经济论坛”将在海参崴举行,安倍首相拟出席并与普京总统会谈。有报道称,双方有望在北方四岛的“共同经济开发”课题上取得一些成果;日方有意优先确定双方在四岛人员往来方面的基本框架,以及北海道分别联结四岛的航线网络。不难看出,这是安倍积极拉近日俄关系,打开日本经由北极直通欧洲“冰上之路”最关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