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抵沪

2017-11-01 08:44 | 央广网 船舶动态


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昨天抵达上海芦潮港。记者一行今天登轮,一探“淞航”号尊容。据船长刘志良介绍,“淞航”号总吨位3166吨,最大排水量3271.4m3;船舶总长85米,垂线间长81米,型宽14.96米,型深8.71米,吃水4.95米;最大航速15节,巡航速度12节;续航能力1万海里,自持力60天,定员59人。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平台,将成远洋科考利器

据介绍,“淞航”号配备了渔业资源和海洋水文调查两大科考调查系统,包括中层和底层拖网、金枪鱼延绳钓和灯光鱿鱼钓三种作业方式。配备了海洋生物、水文生化、调查监控、通用实验室和网络信息等五个实验室。可进行远洋深海鱼类生物采样和浮游生物采样,可进行定点或走航式海洋环境参数连续探测、海面常规气象连续探测、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实现调查考察数据系统记录分析和数据集成等。

船长刘志良介绍凇航号

调查船将以开展远洋渔业资源公益性调查为主要目标。“淞航”号的主要航行海域将在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和西南大

西洋(阿根廷外海)等海域,按无限航区设计。主要承担金枪鱼、鱿鱼、竹筴鱼及南极磷虾等重要远洋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任务;承担国家远洋渔业资源和新渔场开发的任务;承担远洋捕捞中底拖网、变水层拖网、金枪鱼延绳钓、灯光鱿鱼钓以及新作业方式的研究工作;承担大洋环境的观测和遥感数据接收工作。

建设历时两年 百年“淞航”号新生

1916年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曾建设第一艘实习船“淞航”号,后在抗战中毁于日军轰炸。100年后,上海海洋大学将历经近十年立项的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再次命名为“淞航”,实现新生,将实践“百年学府、立志海洋,服务行业,贡献国家”的海大人的科学精神。

“淞航”号项目概算投资24974万元,是国家和地方共建项目,由农业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资。于2015年10月28日在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工;2016年10月10日,在天津新港公司50吨大坞内顺利合拢;2017年3月3日,“淞航”号成功下水;2017年9月下旬,“淞航”号顺利完成试航。10月30日,建成后的“淞航”号在上海完成交付,标志着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建设完成并将正式投入使用。

“淞航”将实力助阵“海洋强国”

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教授说:“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的建造和使用,是我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淞航’号的投入使用,将增强我国对远洋渔业资源的掌控能力,提升我国远洋渔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更加有力推动我们掌握更加有力的科考数据,提升我国在国际渔业谈判中的话语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国远洋渔业资源的科研调查能力和研究水平,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有助于我国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同时,‘淞航’号还是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今后,我们也可以邀请国际同行到‘淞航’号,跟我们一起开展科学考查,进行科学研究。”

远洋渔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产业。中国远洋渔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但我国远洋的捕捞产量仅占全球捕捞产量的1.3%。2015年3月,中国远洋渔业提出了“推动我国从远洋渔业大国迈向远洋渔业强国”的目标。“淞航”号的建成和使用,将增强我国对远洋渔业资源的掌控能力,提升我国远洋渔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的投入使用,以及调查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将增强我国在国际会议和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制定国际公约、相关规则和履行养护渔业资源有关国际公约的能力和地位。

开展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是实现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和获得我国更多公海海洋权益的必要举措。“淞航”号在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填补我国在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手段上的空白。

“淞航”号由上海海洋大学自主管理。为更好利用这艘调查船,上海海洋大学成立了船舶运行管理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淞航”号船时协调委员会,统筹“淞航”号的运行组织管理,同时组建船舶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船舶的日常管理,组建了26人的船员队伍,并专门配备了7名实验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渔业资源调查综合实验室的运行与科考设备的日常管理、使用。

上海海洋大学历史上曾先后拥有6艘实习调查船,为我国远洋渔业人才和科技储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淞航”号经过简短的休整后将投入使用。11月中旬,完成“淞航号”渔捞系统与科考设备的验收试航;11月下旬与12月上旬,将启动并完成市教委专项“海洋渔业资源调查”。

END

关键词: 淞航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