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船国际荔湾船坞最后一艘新船出坞

2017-11-01 17:09 | 广船国际 在建新船


STENA 5万吨A型13号船是船坞下水的最后一艘液货船

11月1日,广船国际为瑞典STENA航运公司建造的500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A型13号船在荔湾厂区出坞,这是广船国际荔湾出坞的最后一艘船,标志着这个百年船坞将退出历史舞台。

广船国际STENA 50000吨成品油/化学品船系列船项目经理李珍璜满怀深情地说,他负责的这型船一共有13艘,2002年合同生效,从2004年全面铺开建造,13艘船全部在这个船坞完成搭载,建造过程非常顺利。这艘船既是这个系列船中的最后一艘船,也是这个船坞新造船中的最后一艘,心里有高兴也有不舍。高兴的是终于把这一系列船都造完了,没有辜负公司的期望,不舍的是打了这么多交道的船坞就要“退休”了,这真是我们广船人的吉祥船坞,这一批船每一艘都顺顺利利。

102年,数百艘船舶从这里出坞,驶向远方,船坞承载了太多人成长的故事,也承载了太多广船发展的艰苦历程。

11月1日清晨,浮吊吊起坞门,坞门被缓缓吊离,船舶在拖轮的拖拉下缓缓驶出。工作了102年,今天大坞她光荣退休了!

陈激与前来拍照留念的退休职工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广船国际总经理陈激等部分领导班子成员也都来到坞门处,为正在进行出坞作业的广船员工加油。公司领导与李珍璜(中)合影

百年船坞一个世纪的传承发展

102年,数百艘船舶从这里出坞,驶向远方,船坞承载了太多人成长的故事,也承载了太多广船发展的艰苦历程。

据《广船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在珠江西岸,现广船国际西部厂区的船坞附近曾有一个小泥坞,由清朝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专门修造水师木船,辛亥革命爆发后随之荒废。

直至1914年,爱国侨商谭礼庭在广州南石头西岸租购地370亩,建设广南船坞。1915年冬建成了2座船坞:一座长76.2米,宽18.3米,深4.6米;一座长54.9米,宽12.2米,深4.3米。

1915年冬季,广南船坞第一艘1000吨(木壳)轮船“南和”号下水,与陆续建成的第二艘1800吨“北合”号,第三艘、第四艘1200吨“东成”“西就”号,航行于天津、青岛、上海和海口、河内、西贡等地,不仅打破了洋商的封锁,更将华南地区造船水平提升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1914年至1917年间,凭借2座船坞,广南船坞仅50余名工人,在3年时间就建造交付大小船舶16艘。

1924年秋,孙中山先生与鲍罗廷参观广南船坞,认为船坞规格配置符合海军船坞要求,拟由政府出资收购更名“海军船坞”。

后孙中山先生北上逝世,广南船坞的价款久未到位,此事被长期搁置,造船生产时断时续。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南船坞”重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1952年初,广东省内河局出资征收广南船坞及当时的一家小船厂合利隆,建起“广东省交通厅内河船舶修造厂”,扩建了小船坞。

按中央指示,在整合了几家船厂后,1954年8月1日,“广州造船厂”正式成立。1954年下半年起,为解决海轮年久失修的问题,又将原大船坞扩建为6000吨级修船坞一座,此时的大船坞长104米,宽18.3米,深7.7米。

1992年的广州造船厂鸟瞰图

1958年7月9日,周恩来总理到船厂视察,作出了“要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鼓足干劲迅速建成华南造船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造好船,多造船,造大船”的指示。

1958至1961年间,广州造船厂相继进行了四次扩建,在第一次扩建中接长大船坞45米。至此,大船坞总长145米,宽24.24米,深7.7米,后主要用作船舶修理;小船坞长70.5米,宽19.4米,深5.7米,后因建设需要,小船坞被填埋。

2002年,又在船坞上增设了80吨龙门起重机;2005年进一步将船坞和吊车道等结构进行升级改造设计。改造后的船坞有185米长,36米宽,9.25米深,已具备6万吨级以下船型生产的能力,为广船国际打响全球灵便型液货船品牌立下汗马功劳。

2006年,广船国际在该船坞上新增加了一坐400吨龙门起重机,项目完工后,打破了以前吊装重量少、坞内吊装次数多、建造周期长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广船国际对该船坞进行了再次改造,将船坞再次接长,使船坞年造6万吨级以下中小型船舶的能力增加了1.5艘。

“母亲船坞”见证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荔湾厂区的船坞是广船国际最重要的造船设施,可谓是广船人的“母亲船坞”,自1958年扩建之后,六十多年来,见证着中国船舶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峥嵘历史。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为了建设强大国防、保卫万里海疆,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广州造船厂开始筹建。

据老一辈广船人回忆,那时候所有的造船设备设施都得靠自力更生建造,就连扩建这个船坞,也都是动员全厂干部职工肩挑手扛,一砖一石砌起来。

在这个船坞里面生产的第一批船就是木质鱼雷快艇,广州造船厂一共生产了12艘,这标志着广州新型舰艇制造的起步,为我国南海海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来由于木材资源缺乏,无法大量生产木质船,且这种快艇是攻击型战斗舰,平时用处不多,无法执行日常海防巡逻和护渔护航任务,决定从木质快艇制造转向生产钢壳的高速炮艇。

由于当时这个船坞相对较小,无法满足更加大型的钢质船舶建造,这个船坞后逐渐转为修船用的船坞。

该船坞在军用船舶及特种船船舶修理方面也有出色表现,其中让广船人记忆深刻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向阳红”5号的大修及改装任务。

该船改装任务重,时间紧,广船人为了国家利益,通过8个多月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任务,并荣获科研成果三等奖,在广船军修历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篇章。

进入新世纪以来,该船坞经过扩建之后,可满足6万吨级以下船舶的建造,并又恢复了造船。其中,在该船坞建造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被公认为中国的明星舰船之一,于2008年交付使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完成大量特种船建造任务的同时,该船坞也还作为广船国际主打船型——灵便型液货船的重要生产线之一。特别是该船坞在扩建之后,5万吨级的船舶可同时串联建造一艘整船和一艘半船,采用这样的模式造船,大大的缩短了船坞周期,提高了造船生产效率。

挥师南沙新区“小坞”见“大坞”

在广船国际荔湾厂区内的这座船坞可建造6万载重吨级以下的船舶,在中国造船工业相对落后的时代,算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硬件设施了。但如今,与广船国际的南沙厂区比较,新建的2座40万吨级的船坞已经让她相形见绌。

2座40万吨级船坞,2条平地造船生产线

今年6月,广船国际荔湾厂区启动向南沙厂区进行产能搬迁,预计2018年中全部搬迁完成。

广船国际南沙厂区规划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造船企业,占地面积为253万平方米,拥有大型船坞2座,平地造船生产线2条,600吨龙门吊4台、900吨龙门吊1台,规划设计年造船能力350万载重吨。该厂区自2008年建成投产以来,已经建造各类船舶超过1000万载重吨。

南沙厂区规划图

广船国际在完成产能搬迁之后,将充分发挥南沙厂区的硬件优势,加大在特种船、客滚船、中小型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舶方向的转型升级力度,重塑“技术、安全、质量、成本和信息化”五大优势,实现新一轮腾飞。

广州市南沙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第四大湾区)的核心对外港口,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广船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广德表示,广船国际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部署,在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15》等的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提出公司新的使命愿景。

广船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广德在动员大会上发表讲话

韩广德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广船国际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特种辅船生产和保障基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船国际因军而生,时刻不忘军工报国的初心,将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军工业务,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中勇挑重担。

 

END

关键词: 广船国际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