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造船厂陈文学:我用匠心造巨轮
2017-11-14 08:43 | 中国新闻网 船界人物
东南造船厂机装课课长陈文学。李南轩 摄
“有人曾问过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回答:成为一名真正的船匠。”7月25日,在福建省国资委党委组织召开的首次省属企业人才工作会议上,福建东南造船有限公司机装课课长陈文学被评为“省属企业高级技能(工匠)人才”,并作典型代表发言。
在东南造船工作近20年,陈文学从普通青年员工成长为高级技师、首席技师,从一名操作工成长为知名的轮机行家。
“只有真心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
“什么是船匠?百度百科里说,船匠,指制造或修理船舶的工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船匠’这个词所包含的深厚内涵,绝不只这么简单。”陈文学认为,尽管很多造船工作可以被机器人或设备替代,但是船匠们忘我付出的敬业奉献、用心钻研的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创新求变和传承发展的精神品格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的。
“人们都说:干一行,爱一行。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真心爱一行,才能真正干好这一行。”回想起自己的学习之路,陈文学历历在目,“刚到东南造船时,我白天认真琢磨和领会钳工师傅教授的技术要领,稍有空闲,又围着电焊、气割的老师傅们转悠,想方设法偷学绝招,工作之余,就拿起焊枪、割枪反复操作,不断总结,晚上又抓紧研读《钳工》、《船舶管路设计》等书籍,一看就到深夜。”
随着接触到更多的船型,陈文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刻苦钻研的重要性。
“公司之前曾经计划采购镗孔工装,但经过调查之后发现目前市场上该类型产品用起来效率不高但价格却不低,我心想,为什么不能尝试自己制作呢?”于是,陈文学立即组织员工们研究制造试验品。
陈文学说,起初制造的试验品振动较大、精度不高,棘手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船用全回转推进器平面加工特种工装”研制成功。
“船用全回转推进器平面加工特种工装”研制成功,不但为东南造船节省了可观的工装购买费用和宝贵的船舶建造周期,还为几十艘后续船共节约了两千多万元的造船成本,并荣获“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提高效率、取得优化,就是创新”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做到‘肯钻研’还相对容易,可是要‘创新’就难得多。”陈文学认为,其实“创新”并不难,只要肯“花心思”,换个角度思考,提高效率、取得优化,这其实就是“创新”。
陈文学谈到,前些年,东南造船有一艘72M工程拖船临近交船期时,轴带发电机突然出现故障,外籍专家表示需要新加坡邮寄专业工具才能修复,而且邮寄时间最快也要一周。为了确保交船,陈文学立即设法自行加工了一套维修工具,结果将原本需要十几天才能解决的设备故障缩短到仅3天就得到圆满解决,保证了按期交船。
近年来,陈文学坚持带领团队围绕“提质增效”努力创新,其中串油滤器改装节约12万元,尾轴铣键槽工装节约18万元,106米客滚轮轴舵系镗孔工装节约30万元,300吨渔政船轴系镗孔工装节约30万元等;还有很多小创新、小发明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成效,比如艉管试压工装创新、花钢板制作流程创新等,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建造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技术代代传承,才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陈文学看来,“好技术不仅要用起来,还要传承下去,只有把技术、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同事,后继有人才算是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价值。”
陈文学言传身教,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将带领的20多人团队锤炼成一支善打硬仗的队伍。“我对他们可以说是‘既严又宽’,‘严’指在技术和质量的把控上绝没有商量余地,不容有半分妥协;“宽”指只要他们敢提出想法,我就敢支持他们去放手尝试。”
这些年经过陈文学的调教点拨,带出的徒弟都敢想敢干、冲劲十足,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部门骨干。2014年,陈文学带领的团队被授予“福建省陈文学劳模工作室”称号。2015年,陈文学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并进京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