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船舶流体力学专家何友声逝世

2018-01-18 16:17 | 甬派  船界人物


记者今天从宁波市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获悉,甬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我国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何友声,于2018年1月17日0时6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回乡路上萌发初心

把船造稳一点,让渔民生活好一点

3个月研制出国产气垫艇“赶超英国”,跨界研制探空火箭,研制中国自主设计的船舶尾部减振装置,探究水下兵器进出水面时如何减少撞击,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等涉水工程的水动力学论证……何友声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新中国船舶、高速水动力发展史。

何友声,1931年7月出生于宁波,虽然4岁时就迁居上海,但每年都会随母亲回乡省亲。而回乡路上的所见所闻,点燃了他最终选择造船系的初心。

在去年5月回母校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与00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成长历程时,他道出了专业选择原委。据悉,1949年秋天,他被北京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同济大学同时录取,是儿时的梦想,帮他做出了决定。

何友声回忆道:每年都会随母亲回宁波探亲,回乡路上,一路的海景、颠簸以及舟山附近渔民的清苦生活,深深烙进了他的记忆。于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在他心中萌芽,能不能把船造得大一点、稳一点,让渔民的生活好一点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济大学,将流体力学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尊崇内心的兴趣和志向

他就这样工作了一辈子

“周一至周五8:30至12:30工作,午休,14:30至18:00工作。为保持精力,每天下午沿着400米跑道快走三至四圈。”这份日程看上去和普通上班族并无二致,只不过,它的主人是时年86岁的何友声院士。耄耋之年,何院士依然对工作保持着如此热情。

“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力学知识的海洋更是无穷无尽,人的一生或许只能探索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尊崇着内心的兴趣和志向,何友声就这样工作了一辈子。

何友声以治学严谨著称。有一次别人反映某教师的文章公式推导有误,他花了两天时间将推导整理一遍,证明确实有误,再转告该同事指出错误所在,并帮助分析出错原因。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在任校党委书记期间,继续主持研究生的近代文献讨论课,属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仍负责全面指导,规定学生定期汇报完成布置作业和学习生活情况。对他们的论文选题,参考资料的收集,试验装置调试、测量,上机计算,撰写论文等各个环节都一一过问,包括到试验现场检查。每位研究生的论文,最后都经他逐字逐句修改定稿。

何友声院士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宁波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的恩师。林忠钦曾感怀那段奋发成长的学子生涯,并至今清楚的记得恩师的特点。“何友声院士为我们上《水动力学》,虽然是本科课程,但他把多年积累的科研心得和体会都教给我们,使我们学到的内容其实超出了本科的要求。”

从教以来,何友声院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恢复学位制后,建立了以水动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流体力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生。

何友声院士长期从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动力学、飞行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是水翼及其兴波的水动力设计的奠基人;70年代他率先倡导研究螺旋桨激振力,及时追逐了国际潮流,使我国设计的船舶减振性能一跃足与国外媲美。在空泡流、空泡脉动特性、物体出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近年来,为适应长江口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航道建设需要,建立了河口水动力学的研究基地。

这位流体力学知名学者、高速水动力学研究先驱曾先后10余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6年获得了以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命名的“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

 (前排左三是何友声院士)

1999年9月,何友声院士回乡参加了第三届海内外宁波同乡联谊大会暨宁波籍院士、专家“科教兴市”恳谈会,他对宁波的环保问题及环保产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2008年1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在上海举行在沪甬籍院士新春联谊会,何友声等13位院士出席。会上,院士们对宁波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建设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新闻多一点

何友声,男,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我国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研究的先驱。1931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 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造船系;1957年至1958年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兼辅导教师;历任大连工学院助教、上海交大造船系助教、讲师、工程力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至199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书记;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1989年至2003年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2001年获教育部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被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END

关键词: 何友声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