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服业“冬眠”苏醒了吗?

2018-04-18 08:43 | 航运交易公报 海工市场


2017年,油价回涨到让行业期待的水平,至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维持在60美元/桶上方,最高时曾一度突破70美元/桶。但油服行业完全受制于油气企业勘探开发作业的活跃性,相对于油气行业受油价提振的回暖,油服行业仍在探索再平衡。

油服业拐点将至

此前两年,油服企业面临经营以及资产负债率上升的压力,行业间并购、重组意愿上升。在过去的一年,伴随油气供需基本面的改善,油服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有所稳定,并购、重组继续引发竞争格局的改变。

2017年,油服行业“世纪大并购”——通用公司(GE)完成收购全球第三大油服企业贝克休斯。新企业BHGE年营业收入可达320亿美元,一举赶超哈里伯顿,直逼斯伦贝谢,摇身成为全球第二大油服企业。至此,油服行业第一梯队格局生变。

就行业整体而言,尽管油价回调,但全球范围内油气企业的资本性支出相对滞后,2017年油服行业投资尚未有明显增长,需求也没有明显改善。

据行业信息机构Spears公司数据,2017年全球海上钻井市场规模较2016年下降29.2%至270.4亿美元,其中前十大钻井承包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3.6%;全球物探市场规模较2016年下降6.9%至68.3亿美元,排名前十位的物探服务商占比83%。

但业内普遍认为,油服行业的拐点就在眼前。中国两大油服企业——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在其最新披露的年报中均指出,随着原油价格重心的上移及行业盈利和市场信心的好转,油气企业会逐步扩大投资规模。总体上,2018年全球油气资本性投资已逐步进入回升通道,油田服务的招投标活动开始有所活跃。

IHS预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上游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恢复到4220亿美元,较2017年的3820亿美元增长11%;全球海上勘探和开发支出在2017年增长5.0%的基础上,将适度恢复增长6%至1726亿美元。从已公布的情况看,中国海洋油气投资预算700亿~800亿元,较2017年的500多亿元也有一定的增长。

中国“三桶油”相继公布了2018年资本支出计划,其中勘探开发资本支出合计达2861亿~2961亿元,同比增长18%~22%。

具体到关注海上油气业务的中海油,2017年其实际资本支出约500亿元,2018年计划为700亿~8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60%。作为中海油旗下的油服业务子公司,中海油服和海油工程有望迎来业务增长。

装备利用率触底回升

分析数据显示,海工装备利用率与日费率触底回升,装备类业务拐点已现。行业龙头的表现也佐证了此点(见图1、2)。中海油服的钻井服务与船舶服务等装备类业务持续回暖,2017年其装备利用率与日费率均实现提升。

根据中海油服2017年年报,其钻井平台日历天使用率由2017一季度的最低点48%持续回升,全年达到57.2%,较2016年增加5.4个百分点;钻井平台平均日费率为9.8万美元/日,同比增长4.3%。自有工作船队日历天使用率为86.7%,较2016年增加8个百分点;自有船队作业28424天,同比增加4512天。

中海油服是中海油旗下的综合类油服企业,具有钻井、油田技术、船舶服务和物探勘察等“四大板块”细分业务。截至2017年年底,中海油服共运营、管理43座钻井平台(包括3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3座生活平台、5套模块钻机;经营和管理中国近海规模最大及功能最齐全的近海工作船船队,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油田守护船达130余艘;为勘探业务配备5艘拖缆物探船、1艘专业震源船、2支海底电缆队和5艘综合性海洋工程勘察船、2艘深水作业支持船。

在业务向好的基础上,中海油服业绩得到改善。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74亿元,同比增幅15.1%;净利润7120万元,同比增加115亿元。资产负债表亦逐渐修复,截至2017年年底,其总资产为738亿元,较年初下降8.3%;总负债为392亿元,较年初下降13.4%;资产负债率由2016年的56%降至2017年年底的53%。

其中,中海油服钻井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较2016年的65亿元增长2.9%;毛利率为5.5%,同比增加23.2个百分点。船舶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较2016年同期的20亿元增长24.5%;外租船舶共运营8094天,同比增加285天,实现营业收入4.73亿元,同比增加5150万元(见表1)。

深化国际市场竞争

与国际油服企业相比,中国油服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利用资本化手段整合市场优势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国际油服企业的技术服务以差异化发展取胜。至今,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三大油服企业,在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服务市场中保持着垄断地位。

2011年以来,三大油服企业频繁推出与油气企业需求和生产密切结合的新技术和应用成果,以保持其优势地位。此外,通过专业技术与地区市场的有机结合,三家油服企业积极介入美国和加拿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区、拉美超重油和深水勘探开发区、储量保持增长的非洲、中东、亚太等地区。

对于未来成长,中海油服确立中长期“双50%”目标:实现技术板块和大型装备板块各贡献收入50%;实现国内和海外各贡献50%收入。

从作业区域看,国内市场仍然是中海油服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地,占总营收比重的75.2%。依托中海油海外资产布局稳步推进,以中海油服为代表的油服企业海外业务量有望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中海油服来源于国际市场的营业收入为43.22亿元,占比24.8%,占比减少7个百分点,其中北海地区营业收入为10.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见表2)。

另一家工程类油服企业——海油工程依旧在亏损边缘,与中海油服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2017年,海油工程实现营业收入102.53亿元,同比下降14.50%。其中,来自海工项目的主营业务收入约64亿元;来自非海工项目的主营业务收入约38亿元。实现净利润4.91亿元,同比下降62.67%。

海油工程在其年报中披露,企业经营业绩出现下降,主要是2017年全球石油企业资本性支出仍然处于谷底位置,没有明显复苏,海洋油气工程行业相关需求特别是海外工程市场十分低迷,一些工程项目比原计划开工日期延后,行业复苏滞后于油价。受诸多不利影响,海油工程总体工作量较2016年进一步减少,特别是签约项目的价格处于低位,致使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减少。

面对业绩压力和未来增长,海油工程亦提出走向国际的战略目标。海油工程在其2017年年报中披露,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工程企业,并制定了三个阶段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为2018—2020年,全面国际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在深水、水下、LNG工程等新业务向总包服务商升级转型,并关注新能源工程产业。阶段目标为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国际化程度,力争到2020年海外收入占比40%~45%,技术服务收入占比30%左右。

第二阶段为2020—2035年,希望到2035年,能够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工程企业,综合能力排名进入全球同行业前五名。基于此,在后续的15年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工程企业,达成第三阶段目标。

海油工程已深谙海外业务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在海工业务因油价低迷不景气的时期,海油工程在非海工业务的LNG模块陆上建造项目中,获得了亏损弥补。海油工程承接了俄罗斯亚马尔模块建设项目,得益于此,2016年获得项目收入53.4亿元,并带动其非海工业务实现收入56.88亿元;2017年三季度,海油工程承接的此项工程完工,创造收入35.09亿元,非海工业务整体收入达到37.83亿元。

此外,更是因亚马尔项目工作量变更及成本节约增加毛利10.53亿元,海油工程的非海工业务毛利率显著增加。

2017年,海油工程来自国内的收入为47.84亿元,环比下降2.27%,毛利率减少11.34个百分点,主因为渤海、南海、东海各海域项目价格水平处于低位;海外收入为54.05亿元。

END

关键词: 油服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