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领跑大型绞吸挖泥船领域

2018-12-27 09:01 | 文汇报 船舶设计


在教育部昨天公布的201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中,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研究所杨启团队领衔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是上海唯一入选的项目,这也是该团队及项目首次公之于众。但是,由他们设计的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却因远海岛礁建设早已闻名海内外。

据不完全统计,由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设计建造的56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先后参与洋山港、天津新港、长江口深水航道等我国沿海沿江70余项重大疏浚工程,以及瓜达尔港、科伦坡港等20余项国外疏浚工程。

这支20多人的团队,用20多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100多年的特种船舶设计发展之路,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让我国在大型绞吸挖泥船的设计、制造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并带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在怀疑声中诞生的“中国设计”

2004年以前,即便是国内航道疏浚,我国也得进口整船。上海交大船舶设计研究所教授杨启告诉记者,2008年奥运会之前,首钢集团面临搬迁任务,必须尽快围海造地。当时的天津航道局打算花高价进口大型绞吸挖泥船,但外方无法满足搬迁时限要求。无奈之下,他们找上海交大共同开发。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2006年9月“天狮号”诞生了。即便此时,也没人相信“天狮号”能够满足船东的需求。2007年2月17日,在一片怀疑声中,船东让所有同类船只在曹妃甸围海造地工程的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最终“天狮号”以22小时40分挖泥85177立方米,创下国内绞吸挖泥船单日挖泥量的新纪录,超过了当时的进口船,而它的造价仅为进口船的一半。“天狮号”总设计师顾敏童说,“天狮号”的研制成功,在我国绞吸挖泥船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使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第一次有了完整的“中国设计”。

寂寞长跑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

因为设计的是特种船舶,过去20多年,团队不能公开亮相。“即便我们一辈子隐姓埋名,也得做自己的设计,否则我们永远受制于人。”对此,“天鲸号”总设计师谭家华感触很深。

20多年前,没人相信中国可以自己设计、建造大型绞吸挖泥船。2006年开始筹划“天鲸号”时,船东特地在深圳孖洲岛造了船坞和船厂,德国人去参观时断言,中国人绝不可能造出来,因为技术难度太大。可“天鲸号”2010年就参与了广西防城港建设,在恶劣的环境下绞挖礁石,毫无压力。

谭家华告诉记者,“天鲸号”的初始方案由外国公司提出,但经全面计算、分析后发现,原方案排水量严重不足,航速预报有重大失误。当时,所有合同都已签订,采购合同也已发往世界各地,外方认为中方不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提出了苛刻的修改条件。最终,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完工后的“天鲸号”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的设计、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彻底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从中国设计到中国制造

特种船舶仅有中国设计还不够,整个行业的配套能力还得跟上。“否则,让别人来造我们自己设计的船,还得任人宰割。”谭家华说,当他们刚刚踏入这一领域时,国内的配套厂家和技术都跟不上,船东连轴承都得进口。“即便是齿轮,国外公司卖给我们的价格也是正常报价的八到十倍。”

“再难,也得带着整个行业一起完成国产化!”据杨启介绍,研究所联合了上海交大的多个学科,从力学、机械、材料、控制等领域一起着手共同研究,为厂家的生产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并形成标准。“从设计走向设计研究,这是真正解决核心技术瓶颈的途径。”谭家华说。

END

关键词: 上海交大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