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提出科研项目经费“包干”试点!来听船舶界的反响!
2019-03-06 10:41 | 中国船舶报 船舷内外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回顾2018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工作,提出2019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并作出具体部署。参会的海事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为,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放水养鱼”式的税收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能让船舶工业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科技体制改革措施落地等,将进一步为船舶行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松绑”,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保障;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通畅”八个字上下工夫,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等内容,对当前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能进一步夯实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减负”促进发展 “赋能”推动升级
作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我国船舶工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项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产业,我国船舶工业可以说是一直“负重前行”。“在当前国内船舶工业面临下行压力和困难的形势下,报告提出的税收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措施将给船舶工业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国人大代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征对“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等内容深有体会。他表示,这些措施将大大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使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做好稳定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刘征认为,在“巩固、增强、提升、通畅”八个字上下工夫,为我国船舶行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船舶工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这一产能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下一步,我国船舶工业应该在这“八字方针”指引下,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大力发展高端产能,同时加大核心配套设备和基础科研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报告中强调的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连续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重点关注智能制造对推动船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他认为,船海工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推进智能制造是保持船海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抓手,也是船海工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必须针对船海工业的特点进行智能制造研究、推进智能船厂和智能生产流程建设。
打通激励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我国船舶工业的人大代表中有3位来自科研院所,他们十分关注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尤其是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措施落地等方面的内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第七一九研究所党委委员张锦岚就表示,报告中提到的赋予科研人员“两权”、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等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科研院所面临的问题,能够大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我以前在一些科技创新大会上也听到过这样的提法,现在这些提法被写入了报告,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我原本有一个建议,就是科研经费使用方面政策能不能更加具化,更加结合科研院所发展实际。”张锦岚表示,目前来看,报告中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的提法比他计划提的建议“步子迈得更大”,思想也更加解放。
“我今年原本计划写一个科技体制改革要落地,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的建议,题目都已经想好了。听完报告后,我觉得报告已经把我的建议完全表达出来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郭建增表示,这表明国家不仅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举措有没有落到实处。赋予科研人员“两权”、项目费用“包干制”改革试点等内容则打通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最后一公里”,用好这些政策能够大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有助于创新成果更好地示范应用推广,助力我国船舶工业开展新旧动能转换。
“从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减负到‘花式’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报告的内容能让企业感受到国家是真正在为企业的发展着想,不仅能激发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也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科技委主任马玉璞表示,报告提出的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非常重要,能够避免出现“大而不强”的情况。马玉璞还表示,在科研生态方面,报告提出,要力戒浮躁之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这表明国家是真正重视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应对检查等事务上,真正为我国船舶工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足够智力支持。
胡可一也十分关注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环境的改善和创新平台的建设,认为这些举措逐步实施,将对科研体制的改革、促进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增强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报告强调了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认清科技创新的本质、赋予创新团队更大权力以及‘包干制’改革等,这些要求和举措对推动创新能力的建设非常有针对性和接地气。”胡可一说,江南造船通过产学研的融通创新,高技术船型和与其配套的八大技术核心能力建设已经颇具规模。自主创新的液化气围护系统实现了工程化突破应用,为江南造船设计建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大型乙烷船、液化天然气(LNG)推进的绿色船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正是在这些工作实践中,他对报告中“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的要求深有感触,认为这对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突破技术壁垒和提高科研投入的能效比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完善职业教育 补齐人才短板
“报告中提到‘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副队长金锋表示,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对于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中强调加强职业教育,重视技能人才发展,为救捞潜水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金峰在聆听报告时深切感受到国家关注技术人才培养、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和气魄。但他发现,尽管救捞潜水员队伍作为专业的水上应急救援力量,在应急抢险救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救捞潜水员职业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较低,未能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因此,他将提出关于加强救捞潜水员职业发展保障的建议,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关注救捞潜水员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之中,为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贡献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