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术封锁坚持自主创新——昆仑润滑的科技自立之路

2019-12-17 15:46 | 国际船舶网 船舷内外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再次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禁止所有美国企业购买华为设备,又禁止华为从美国企业那里购买技术或配件。华为表示不惧,早已“未雨绸缪”,并立刻启动了“备胎计划”,任正非先生更是表示:对华为影响不大,华为的主要业务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华为的底气何来?来自华为所拥有的核心芯片制造技术及强大的研发实力。华为全产业链从软件,到硬件,在技术上都实现了自主研发,所以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绝地求生,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存力量。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贸易战中,华为因为自主技术而得以绝地求生,而那些核心技术全部依赖进口的企业则几乎面临着灭顶之灾。这再一次给中国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科技自主是中国制造的唯一出路,这是涉及企业生存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

回顾70年历史,科技围堵和封锁是西方国家对华遏制的惯用手段。在70年争取民族富强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一次次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坚持自主创新,走科技自立的崛起之路。

在这个伟大进程中,润滑界还有一个“华为”,从未缺席新中国每一个重大进步,一直伴随着新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坚持自主创新,走科技自立之路,持续为新中国的成长提供动力。它就是昆仑润滑。

生而破势,突破技术封锁

昆仑润滑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队”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润滑油技术一片空白,国外对润滑油技术全面封锁,连军用装备都使用进口润滑油,国家亟需改变这个状况。1950年,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的第一滴润滑油在中国石油玉门油田诞生,标志着中国润滑油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中国润滑油产业正式起步。

自此,昆仑润滑开始了自主研发、科技自立之路,始终致力于润滑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工业化应用,以军工品质润滑国之重器、守护国计民生。1959年,成为国庆10周年阅兵指定用油;1968年,伴随着中国第一辆红旗小轿车驶进中南海;2004年,助力“雪龙号”南极科考,科考队冠名为“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2009年,全面润滑大亚湾核电站;2011年,为“辽宁号”首艘国产航母提供全船配套用油;2016年,实现了风电齿轮油首次在兆瓦级别的风电机组上成功应用,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局面;2017年,为国内首列“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供油;2019年,成为北京2022冬奥会官方润滑油……昆仑润滑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一次次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的奋斗史,也成为中国企业坚持自主创新、走科技自立之路的典范。

坚持自主创新,在孤独中奋进

自主研发的道路注定孤独而艰难。润滑油要达到降温、抗磨、省油的要求,就需要改变它的分子结构,靠添加剂改变其性质达到相关的要求。以占润滑油家族10%左右的齿轮油为例,作为润滑油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龙头产品,是中国润滑油研发人员的攻关重点。国外公司严防死守、严格保密,只卖复合剂、复合包。“如果把齿轮油添加剂比喻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基础油就相当于蔬菜,各个单剂相当于调味品。每种菜肴需要各种调味品按照不同比例、分不同时段、按照不同火候加工后才成为一道美味。这其中的种种火候如果没有师傅手把手教,只靠自己琢磨是不行的。”昆仑润滑的糜莉萍介绍,以匡奕九为代表的昆仑润滑齿轮油添加剂的第一批科研人员就是从单剂开始合成做起。

从1986年国家把齿轮油添加剂的研发列入“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始,昆仑润滑整个团队从成千上万个单剂开始做起,在枯寂和不断的失败中逐渐缩小了添加剂的合成范围。2010年1月11日,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昆仑润滑首席科学家伏喜胜代表中国石油兰州研发中心研发团队,捧走了“齿轮油极压抗磨添加剂、复合剂制备技术与工业化应用”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证书。

从开始立项到研发成功,四代人几十年干了一件事。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漫长过程。

“聪明人”或许选择一条更容易的路——直接购买添加剂技术,略去漫长的研发工作,迅速推出产品。这样做,无疑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上。

靠着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靠着努力提升自主技术的笃定,秉承以民族大业为己任的精神,昆仑润滑人一代代传承下来,走在自主创新这条孤独而又辉煌的科技自立之路上。

2000年左右,国外润滑油添加剂公司大批涌入国内市场,并以低价格策略,兜售其添加剂产品,国内有些“聪明”的润滑油企业放弃了自主研发,开始采用国外的添加剂技术。

在船舶润滑油领域更是国外品牌当道。20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船舶润滑油还未正式投入市场,国内船舶的主、辅机油品,全部都为国外品牌所占据。绝对的垄断导致国内市场船用油价格走高,甚至一度出现过约4万元/吨的“天价”。不仅在价格上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在供应上,国外油品对国内船舶航运也有着绝对的“生杀大权”。

供应商具备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保障客户安全用油的重要因素。在2005年左右,由于当时船用油添加剂主要供应商雪佛龙添加剂生产厂着火,润滑油供应出现暂时的短缺,中远(合并前名称)集团一度被迫接受国外供应商“断供”润滑油的局面。

在以昆仑润滑为代表的一批国内润滑油企业自主研发的船舶润滑油产品上市供应之后,国外船舶润滑油价格集体跳水,直接实行了“腰斩”。

昆仑润滑坚持自主技术,一直秉承着“服务国内航运企业,保障安全用油”的理念,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奋进。

昆仑润滑在船用油产品开发上更多地承担了“国家队”的角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独山子的的中石油研究院,就着手开始船舶用油的产品研发工作。昆仑润滑率先在国内成立了拥有最强研发实力的船用油研究所,从最基本的添加剂、基础油研发开始,注重原创性,并坚持自主性,分别开发了低速机的气缸油、系统油的复合添加剂技术;同时创新性的开发了BOB复合添加剂技术,从技术跟随者的角色,一举成为技术引领者。为满足国家环保要求,昆仑船用油研发并储备了一批如“机油增强剂”、“通用型船用油添加剂”等关键技术,为配合国内一带一路及2025战略进行了关键技术研发。为确保油品品质安全,昆仑润滑不惜重金从芬兰引进了一台原装瓦锡兰中速机,投入进行船用油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原机引进了一台曼恩低速机,并建设起了与该发动机配套的冷却系统、滑油系统、进排气系统、燃油系统等关键附属系统。

承载着国人的船舶用油的希望与梦想,一路走来,中石油昆仑润滑船用油分别完成了主机用油、辅机用油及配套用油的开发工作,并逐步完善了海洋钻井平台用油、疏浚工程船用油、等高端海洋装备配套用油。

坚守底线,为中国航运保驾护航

坚守着自主技术的底线和过硬的技术实力,使昆仑船用油成为中国海军用油的首选。昆仑船用油先后为052D、055D等大型驱逐舰提供了全舰配套用油,同时为16号舰、第二条航母进行了全舰配套。2011年, 昆仑润滑油为“国之重器”辽宁号国产航母供油。昆仑润滑用自己的军工品质,保障国防安全用油,服务国防事业,服务中国船舶运输业,承担着属于自己的社会及民族责任。

随着IMO2020限硫令时限临近,船舶使用的燃料油硫含量由之前的高硫迅速转变为低硫,这一转变让船用润滑油市场未来几年将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法规,如降低海洋燃料硫含量、强制使用环境可接受的产品、设备设计持续发展以及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要求降低成本。

作为国内船舶润滑油的“一哥”,昆仑润滑很早之前就做好了应对方案,就船东所关注的一系列问题,都给出了详尽的、每一步都可落到实地的操作方案。昆仑润滑全面的服务方案、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高效的技术服务团队,得以迅速派技术人员上门给客户提供用油指导,为客户船舶安全用油保驾护航。

甫一进入2019年,昆仑润滑的技术一线人员就开始奔波于各船舶之间,截止今年12月份,已累计为客户提供上船服务达200余次,分析气缸残油样品近16000余个。详尽的数据积累和船舶应用案例,为客户正确选择润滑油,提供了全面的应对方案。这一切,便是昆仑润滑作为船舶润滑油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与昆仑润滑坚持自主技术相反,国内一些船舶润滑油供应厂家,选择走上了“聪明人”的道路——以类似“购买芯片”的方式发展船舶润滑油:购买添加剂,购买产品认证,核心技术全部依赖于国外添加剂公司的“输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拥有了一些新船客户。一旦面临新的挑战或危机,这些“聪明”的做法,将把企业带入绝地,给各自的客户带来风险,使客户船舶安全航行会受到极大影响。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来打开自己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而垂青”,昆仑正是抱着这样的决心,坚持走科技自主之路,多年发展下来,从一个拓荒者,成为一个行业的引领者。

我国经济目前正面临复杂的形式,有新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难以预知的风险。对航运企业而言,选择有核心技术、有研发能力的润滑油供应商,将可有效保证其船舶的安全航行,并为其企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内航运企业,都已意识到国产润滑油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船用润滑油供应商拥有自主技术,将为其安全用油提供最基本保障,并可以确保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下船舶用油的正常供应。如中远海运集团、招商轮船等公司开始同中石油昆仑润滑联合,在船舶技术,供应服务、航行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合力对抗风险,抓住新时代的新机遇,谋求共同发展。

多少次首开先河,打破技术封锁;多少次应时而为,始终坚持自己的步调和理念,坚持技术创新,昆仑润滑继续走科技自立之路,在新时代新机遇下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后劲与实力,以军工品质为中国的航运企业、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END

关键词: 昆仑润滑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