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来福士“油转渔”转出新动能

2020-04-28 19:37 | 水母网 船厂动态


4月的芝罘湾,又一次吸引世界目光——

助力我国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成功的“蓝鲸2号”钻井平台在这里挺进深海;世界最大5800米车道双燃料滚装船在这里开工建造;全球最大最先进深水养殖工船“HAVFARM 1”在这里远航挪威……这些闪耀国际海工板块的“网红”,都是中集来福士的“爆款”产品。

在保持半潜式平台订单数量世界前三位优势基础上,由专注海上石油钻探向服务现代渔业装备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中集来福士游刃有余,秘诀就是“自主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集来福士时的评价,“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

“经过多年积累,我们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发力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领域,引领全国第六次海洋渔业浪潮,向大海洋产业延展。”中集来福士助理总裁、中集蓝总经理郭福元如是说。

如今,烟台海工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烟台海洋优势和特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转换海洋经济新旧动能为抓手,科学规划发展“蓝图”,抢抓机遇,向海图强,吹响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冲锋号”。

市场倒逼——

“油转渔”开启“新动能”

今天上午,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码头,焊接厂区火星四溅,机械轰鸣声声声震耳,项目建设者埋头奋战,努力把受疫情影响而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展现着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的勃勃生机。

世界最大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泰山”龙门吊下,上百名工人正在“海上花”——“耕海一号”网箱项目上紧张施工,为今年的交付做准备。“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分段合拢中,该项目从设备、网衣几乎全部采用国产化,国产化率可达95%以上。”中集蓝装备项目部经理卢晓介绍。“耕海一号”为钢结构坐底式网箱,由3个大小相同的直径40米圆形子网箱旋转组合而成,构成直径80米的“海上花”概念,每个网箱养殖体积约10000立方米,总养殖体积30000立方米。网箱采用太阳能发电和柴油机发电作为主要电力来源,配备自动投喂系统、水下监测系统、水下洗网机等,实现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无污染化。

值得一提的是,“耕海一号”的设计理念非常新颖,3个子网箱大小一致,但功能却有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区别。“在国内,深水网箱还是一种新产品,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创新设计理念,也是发掘新动能的一次大胆尝试。”卢晓说。作为中国海工行业领军企业,中集来福士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不仅保持了在传统海工领域的优势,更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积累,向大海洋产业延展,求新求变、改革创新,开启了“发掘新动能”之旅。

改变,源自市场的倒逼。

近年来由于油价低行成为新常态,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面对恶劣的市场形势,中集来福士牢牢坚守中国海工阵地,延伸产业链。深水网箱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兴战略产物,实现了从近岸养殖向深远海离岸养殖的突破,成为缓解近海渔业资源压力的主要手段。2018年4月,中集来福士孵化的新公司——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跨出了“油转渔”的坚实步伐。2019年5月,中集蓝研发建造的“长鲸一号”深水智能网箱投入使用,网箱集成了网衣自动提升、自动投饵、水下监测等自动化装备,日常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使之成为全球首个深水坐底式养殖大网箱和首个实现自动提网功能的大网箱。

“长鲸一号”是中集来福士在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领域的首要力作,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实现系统定时、定量、高效自动控制,让海洋牧场从近海走向深海。JOSTEIN ALBERT的交付,中集来福士更是顺利打开了国际市场,成为全球深远海渔业装备设计建造龙头企业,向世界展示了“烟台智造”的实力。

信之愈深,行之愈笃。中集来福士通过自主研发设计,为客户量身定制深水网箱,用第二产业装备武装第一、第三产业,以更智能、更生态的方式,激发海水养殖活力,提升海水养殖效益,引领海洋渔业发展。

人才驱动——

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

漫步厂区,极地恶劣海域钻井平台巍峨矗立,“泰山”龙门吊高耸入云,海洋牧场平台蓄势待发。春日的阳光温暖了码头,海风拨动着“海工人”的心弦。

就在4月10日,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全球最大深水养殖工船“JOSTEIN ALBERT”号,如期从烟台港4号锚地启程前往挪威。JOSTEIN ALBERT堪称渔业装备中的“巨无霸”,全长385米,型宽59.5米,总面积约等于4个足球场首尾相接,由6座深水智能网箱组成,养殖规模可达1万吨,约合200多万尾三文鱼。它是全球首条通过单点系泊系统进行固定的养殖装备,也是中集来福士在深远海养殖网箱领域的首个国际订单,克服首制船无先例可循、严格的设计建造标准等挑战,突破网衣整体设计及计算方案等多项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为何能取得如此突破?人才是关键。

“在新业务领域持续推进公司‘百人创业计划’,为企业创新发展再增新动能,让核心团队与公司事业风雨同舟。”中集来福士技术领军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滕瑶说。近年来,中集来福士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凝聚海工人才,和挪威MHWirth公司联合成立钻井模拟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七家MHWirth钻井模拟实验室。

“实验室的成立,意味着来福士成功握手国际知名钻井公司,为创新研发,人才培养,引领前沿技术等争取了平台支撑。”滕瑶说,“实验室通过数字化方式,为在建项目系统调试和相关课题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助推海洋工程钻井系统关键技术发展,实现智能制造。”实验室由控制机柜、模拟器软件、司钻椅、大型拼接屏组成,应用范围覆盖了钻井系统从概念设计到建造、调试的全过程,能够真实模拟钻井作业的场景,并实现3D可视化,展示逼真的人机互动效果。模拟器拥有强大的数据实时处理能力,每秒钟可处理超过50000个数据样本,大幅缩减了钻机从启动到调试的时间,既可以进行钻井系统操作培训,又能对在建项目的控制系统进行预调试,更加安全高效,并且降低了成本。

海工行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中集来福士专注于高端海工装备EPC总包服务,一直以来,坚持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走通了深水钻井平台大包之路。

从2004年开始,中集来福士开始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消化国际设计、学习国外流程,同时从国内搞海洋工程、船舶设计的院校招聘了100多位本硕博专业人员。通过收购瑞典和挪威两家知名海工设计公司(BT与BE),形成中欧互动研发格局,并搭建了研发技术平台,实现了深水平台自主设计突破。同时,培育了我国第一代深水平台工程师,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团队。

目前,中集来福士拥有烟台、上海、挪威、瑞典、深圳五个海洋研究院,以及烟台、海阳、龙口三个建造基地,形成了“五院三地”的总体产业格局。其中,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主要从事钻井平台、半潜式平台、海底勘油船等海洋工程设计、研发,是国家级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实验)中心,拥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近200人,聚集海工专业研发人员800人,占我国海工技术领域人才队伍的50%以上,先后完成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突破行业重大关键技术5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首批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

中集来福士的研发团队有1000多人,拥有各类知识产权230余项、发明专利近100项,平均年龄只有34岁。80%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恶劣海域钻井平台维京龙系列,100%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平台Gas Plant,100%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活平台CR600,都出自这些年轻人之手。

绘制蓝图——

深耕大海洋产业

发展浪潮,梯次奔涌,海洋经济发展的浪潮更是拍岸而来。中集来福士,正在续写着蓝色海岸线新一轮发展的传奇。

东营、潍坊、烟台、威海、日照……如今沿着山东省的海岸线,中集来福士已在山东省沿岸矗立了22座海洋牧场平台,覆盖并满足了山东黄海、渤海、黄河口等各类沿岸海域使用要求。

“这些平台对现代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助于烟台海洋渔业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全国第六次海洋渔业浪潮。”郭福元说。在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的实践过程中,来福士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闯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新路子。“海工+牧场”联动模式,将中集来福士的科研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提高了牧场装备化水平,更加快了现代渔业向深远海域拓展的步伐。

今年,中集来福士发力海洋渔业装备将有大动作:市政府与中集集团去年年底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为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揭牌;今年4月,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注册预审核正式通过。这是中集蓝布局海洋渔业产业在当前时间窗口中契合了烟台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而孕育出的公司,经海公司的成立极大鼓舞了中集布局海洋渔业全产业的信心。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以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为发展目标,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生态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布局海洋牧场、智慧渔场、渔业园区、休闲渔业、育苗、饲料、海产品加工、贸易及物流等全产业链条。”郭福元介绍。通过推进“百箱计划”,中集来福士将致力于成为装备先进、规模化、高智能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深海养殖龙头企业。

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进行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交付了国内8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平台建造数量世界第一……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诞生,让中集来福士不断亮相于世界舞台,成为海工装备领域的一颗闪亮明星。

站在行业之巅,中集来福士在专注海工装备的同时,不断加强海洋新领域产品研发力度。从海上油气田,再到海上粮仓,中集来福士正绘制一张大海洋产业蓝图,努力创新设计并建造更多能够搭载海洋新技术的国之重器和民之利器,实现有丰富产业内涵的智慧海洋,助力烟台高端装备制造业挺进“深蓝”,展现着 “经略海洋”的烟台担当。

END

关键词: 中集来福士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