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全面打响提质增效攻坚战应对低油价挑战
2020-05-13 19:27 | 国际船舶网 船东动态
2020年3月以来,受疫情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断崖式”下跌,给我国能源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峻挑战。近日,记者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了解到,面对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和应对低油价挑战三重考验,中国海油坚持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提质增效等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和精益管理双轮驱动作用,坚持低成本策略,努力降低疫情和低油价带来的影响,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在4月初召开的中国海油“坚决打好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要做好长期应对低油价的充分准备,利用低油价形成的倒逼机制,切实增强应对市场的竞争力。把低油价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和降本提质增效的动力,努力化危为机,实现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
坚定公司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低油价严峻考验,中国海油大力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等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发挥成本管控优势,在2019年桶油完全成本同比下降9%,创近10年来新低的基础上,继续努力降低桶油成本,全力应对低油价给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打赢低油价下生存和发展攻坚战。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际油价变动情况,近日中国海油在保证国内投资项目比同期增加的前提下,通过降本增效等措施对年度投资作出相应调整,提出总成本降低不少于10%,通过推进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现降本50亿元,亏损企业治理工作要实现减亏50亿元的新目标。
汪东进表示,中国海油以“坚定信心、精准施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为总原则,通过分解目标任务、出台支持性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履职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手段,引导全体干部员工把降本提质增效的责任扛在肩上,向改革、管理、市场、创新和安全要效益。
他说,中国海油将充分发挥上中下游一体化协同效应,形成专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管理模式,着力推动精益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着眼内部挖潜,多措并举实现降本增效任务目标,加大全员全过程全流程的成本管控。
今年以来,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采取各项降本措施和技术深入挖潜,确保在生产油气田稳产增产:秦皇岛32—6油田通过技术管理和优化等低成本措施,实现日增油220立方米;曹妃甸11—6油田综合调整项目强化技术降本,提速提效缩短工期,油田群产油量已超7600立方米/日。
南海西部油田精细挖潜,大力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所属涠洲6—8油田曾因地质条件复杂一度戴着“低效油田”的帽子,科研人员经多专业联合、多方面排查,成功找到限制油田发展的“瓶颈”,取得了两口井新发现百万方储量的良好效果。油田克服多个技术难题,最大程度提升钻井效率,两口井得以高效完钻,节约钻井费用900多万元。
明确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不动摇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和低油价双重挑战,中国海油表示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推动复工复产,保障国内油气资源稳定供应。数据显示,中国海油一季度生产原油、天然气分别同比增长6.8%和8.1%。
汪东进表示,中国海油坚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1534”发展总思路(编者注:一个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五个战略是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绿色低碳、市场引领、人才兴企;三个作用是中国海油要争做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先锋队,争做油气上产的主力军,争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四个跨越是要实现从常规油气到非常规油气的跨越,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跨越,从海上到陆地的跨越,从传统模式到数字化的跨越。)、坚持巩固低成本发展优势,坚定生产经营目标不动摇,变压力为动力,奋力打赢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
2019年初,中国海油制定了强化国内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公司提出到2025年,探明储量翻一番,国内原油年产量比2018年增长约1100万吨。过去一年,中国海油国内海上三维地震和探井工作量双双创历史新高,勘探成功率、油气田发现数量和探明储量均处于历史高位,国内原油增产量占全国增量的55%。
当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仍有较大潜力,我国近海石油尤其是天然气勘探仍处于初期阶段。大力提升国内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春节和疫情期间,中国海油近6万名员工坚守岗位,国内120余个在产海上油气田全部正常生产,海上钻井、陆地建造齐动工,上游油气生产单位14个产能建设项目全部开工,渤中19—6、陵水17—2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此外,该公司还通过扩大产能和转产等方式应对重点医疗物资紧缺局面,从“零”开始打通口罩生产链,满负荷生产可用作消毒剂容器和医用包装生产原料的聚丙烯和聚乙烯产品。
在渤海,渤海油田持续增强在产油田市场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今年以来多个市场化项目生产经营状况向好,一季度原油产量对比年度计划超产2.4%,比去年同期增产5.91%;同时多个重点产能建设项目提速。一季度期间,在渤海获得垦利6—1大型发现,这是继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之后,中国海油在渤海获得的又一重要油气发现,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东部油田产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南海,南海东部油田40个在生产油气田满额释放产能,持续推进流花16—2油田群、陆丰油田群区域开发项目等新产能建设。今年前4个月,南海东部油田油气产量比计划实现超产,发现惠州16—6等新油田,流花16—2和20—2两个新油田钻完井作业全部收官。南海西部油田12个钻井作业点钻机轰鸣,作业不断,重点建设项目连续施工,在建项目复工率达到100%。
坚持创新驱动谋发展
在全力开展降本增效的基础上,中国海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前,中国海油在油气领域已设立实施5个科技重大专项,瞄准重点领域、关键性问题,有效推进渤海油田、南海东部油田和南海西部油田等油田的增储上产工作,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技术攻关,提升自研产品技术能力和作业规模,提升作业时效、降低勘探开发成本。
据了解,南海西部油田在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钻井作业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作业顺序,探索双井架高效作业模式,创新提出两个井架分别同时下入防喷器组和水下采气树的作业模式,大幅提升了现场作业时效。在文昌油田综合调整开发项目中,通过优化防砂作业顺序,应用新型多流道旁通筛管、采用双气动绞车的代替吊车下套管方式等技术创新,使得钻井整体时效提高29.46%。
在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建造过程中,海油工程公司对关键技术和管理难点进行持续攻关,先后突破130mm超大厚板焊接、大型复杂单点毫米级高精度控制、超高精密滑环集成等十多项关键技术,完成30多项工艺创新,提前40天完成单点集成工作,刷新了国际同类单点的最快集成记录。
汪东进告诉记者,尽管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全球能源行业清洁化、低碳化、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没有变。
他说,近年来中国海油抓住数字经济历史机遇,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跨越,通过建设“智慧海油”,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加快推动“智能油田”和“智慧油站”建设。
据介绍,中国海油以海上油气开发、生产业务流程为主线,在自动化数据采集控制,海上通讯提升的基础上,建成全面感知能源物联网,实现油藏管理、采油工艺、地面工程、生产运营业务的整合和持续优化。
同时,随着上线天然气和成品油电商平台,实施一卡通互联网营销,中国海油还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集团层面实现加油站、加气站共用一套零管系统的企业。记者看到,1月24日至2月中下旬,中国海油在线交易平台——海油商城累计供应LNG(液化天然气)、汽柴油、石油焦、液化气、丙烯、燃料油等超过20多万吨,其中丙烯原料主要销售给下游聚丙烯加工企业,用于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等防疫物资。
下一步,中国海油还将加大智能化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和技术研发,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深海资源开发装备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深海资源开发的智能化和安全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