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船舶产业稳占制高点

2010-04-13 08:12 | 青岛日报 国内造船


    经过近几年的精心锻造,青岛不仅拥有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造修船基地,而且在船用曲轴、柴油机等核心关键零部件上实现了"青岛制造",形成船用曲轴、船用柴油机、造修船、港口及船用机械、船用锅炉、海洋工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高层次产业链条,使青岛成为国内配套功能最为完善的高端船舶产业基地之一,在全球船舶产业新一轮转移升级中稳稳占据了制高点
    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航运市场低迷,使船舶制造业至今仍处于漫长的蛰伏期。目前,青岛市船舶产业正潜心转方式、调结构,等待世界船舶市场下一个大发展周期的来临。而让人们充满期待的是,当下的青岛船舶业早已脱胎换骨,无论其在高端产品上所具备的强劲实力,还是厚重而延展的产业链,都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令对手生畏。
    引进国内外强企集群化发展
    青岛船舶业发端于上个世纪初,但在近百年时间里始终处于低端水平,只有几家规模不大、以修船为主的船舶企业,造船能力长期止步于万吨以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青岛市及时抓住世界船舶产业转移的机遇,将北海船厂搬迁作为振兴船舶业的突破口,作出了引入国内外大型造船及配套企业的战略决策,与国内最大造修船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在海西湾打造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造修船基地,青岛船舶业由此走上快速崛起之路。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岛市船舶业的勃兴得益于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化发展。在项目招商过程中,青岛市重点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项目和大企业,然后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很快形成一个以船舶制造及配套为核心的高端船舶产业基地。
    海西湾造修船基地2004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截至2009年末,陆续建成15万吨、30万吨修船坞和30万吨、50万吨造船坞各一座,形成年造船能力2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建造能力4座,去年陆续造出符合国际造船新规范、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18万吨散货船,以及国内最大、装备最新的座底式海洋钻井平台,使青岛当仁不让地跻身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列。
    依托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青岛市先后引进中船重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最强"国字号"企业,以及三菱重工、瓦锡兰等造船和研发配套的国际大公司,投资亿元以上的船舶重点项目超过10个,总投资达到200亿元,具备了建造10万吨级FPSO、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海上采油平台上部模块等高端产品的能力。
    在核心关键零部件上连续突破
    在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公司(QQD)采访时,该公司首席财务官林建亭曾向记者介绍,QQD公司是世界上最高效的低速船用柴油机生产工厂之一,能够同时进行两台大型柴油机的全负荷平行试车。去年8月,该公司研制出首批4台Flex系列智能船用柴油机。船用柴油机被视作船舶的"心脏",而"青岛造"智能柴油机引进世界最先进核心技术,具有智能化的供油系统,适应国际上对环保和节能的双重需求。
    在青岛海西重工公司,记者见到了世界上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的船用曲轴。这种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对精度的要求极高,旋转时振幅不能小于人头发丝的四分之一。该市场长期由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垄断,2007年,青岛海西重工公司建成投产,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船用曲轴,一举打破国内船舶业发展的制约瓶颈。而在2008年,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也落户海西湾,主要研发生产船用发电机以及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试验设施,将填补我国在55千瓦以上船用发电机、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空白。
    国内船舶专家在有关会议上表示,在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上连续实现突破,是青岛船舶产业迈向高端的重要标志。下一步,青岛市将按照 《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09-2011年)》,全力推进大造船、中海油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中石油青岛海工建造基地、扬帆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及通讯导航设备等重点项目,将青岛打造成实力更强的船舶海工装备制造强市。
     
   

END

关键词: 青岛船舶产业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