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船舶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1-09-07 09:35 | 台州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国内造船


台州是浙江省民营船企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浙江船舶工业版图中极具地方发展特色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拥有船市风向标的称号。2008-2010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及2014-2018年船市再度探底和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借助市场和政府两支力量推动的行业选拔整治,大浪淘沙,对台州市船舶工业企业经历了一轮彻底的梳理和提升,在2020年迎来了重生。

2019年下半年起,为深入落实好国家长江办对温岭地区船舶生产企业提出的整改要求,由台州经信局联合国土、工商、环保、安监等部门,组成市级船舶整治提升联合工作组,紧盯环保、安全两条红全全红线,按照国家工信部CB/T 3000的船企生产条件标准为整改要求,对台州地区106家船舶生产企业开展了为期2年的专项整治提升工作。经过系统科学的整改评估,关停并转了一批不合规的企业,目前经提升的47家船舶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地区船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交付产品也趋高端化、高附加值化。根据台州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台州市2020年共完工船舶61.2万载重吨;2021年手持订单新承接120万载重吨,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交付的船舶产品也由先前较为低端的中小型散货船、多用途船,逐步向科考船、化学品船、LNG/LPG等高附加值船型市场转型,其中浙江天时建造的“张謇”和“沈括”号科考船更是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近年来发展特点理性经营,风险意识增强。2019年延续至今的这轮火爆行情,让本次参加座谈会的船企代表纷纷表示似乎有些2004-2007年的影子,不过相较于当年粗放式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几乎为零的风险防范意识,如今的各家船企负责人风险控制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对于市场波动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能做到提前防范。以船舶建造合同为例,目前大多数船企签订的合同以“闭口合同”为主,即在合同正式生效时,船厂已锁定船用钢材、物料、主要大型船配设备的价格和批次,既能尽可能减少后续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造船成本的影响,也能进一步保证生产进度有计划地推进,维持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此外,在“一船台难求”的大环境下,船企借助政府征信数据库、第三方信息网进一步提高了对船东履约能力的鉴别水平,对有不良信用记录或业内口碑不佳的船东敬而远之,从根本上规避了风险。立足自身,寻求差异竞争。

台州船舶工业拥有优良的适宜中小型船舶建造的岸线资源、发达的机电工业基础和活跃的民营经济等优势,可与传统国企央企、大中规模造船集团相比,仍属造船业后起之秀,在传统产品、热门船型等市场,台州船企很难正面与之竞争。

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得一席之地,台州造船企业善于独辟蹊径,“造别人不愿造的(船),接别人不屑接的(单)”,是座谈会上多位企业家介绍自家船企经营策略时提出的观点,而实际上台州船舶工业这些年也正是靠着这股精神,发挥企业“小灵便”特点,进行错位竞争,顺应市场不断调整。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8年台州地区单船完工交付平均吨位为0.4-0.6万吨,船型主要为沿海小型散货船、沥青船、普通甲板驳等,2019-2020年船型出现大型化的趋势,平均吨位增加至0.7万吨,船型也较之前增加了中型集装箱船、中小型化学品船、中小型LPG/LNG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舶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结构。主动开拓,联手下游产业。在经历了行业低迷、产业整合后,现存的47家船企均感觉,相较于之前各家单打独斗的境况,当前行业资源得到了重新且有效的配置使用,同时敢为人先的台州船舶工业利用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经营思路,在进一步巩固渔船修造优势市场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与航运业、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通过合资建造或信贷租赁模式,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利益捆绑,既能通过更多信息渠道掌握市场船型需求的变化,共同分担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也能减少因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起到企业“稳定器”的作用。例如通过引入航运公司作为股东,参与船企经营决策,创新“自造自销”模式,为企业发展兜底;也有与下游多家航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根据航运公司需求建造船舶产品,并注重对“周期短、回笼资金快、需求市场广泛”的船型市场培育。持续创新,保持行业活力。近些年,台州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进步有目共睹,“张謇”号、“沈括”号科考船、不锈钢化学品船、3000-5000吨LPG/LNG船舶等一系列高端船舶产品的成功交付,正在逐步改变外界对台州船舶工业“小而散”的固有印象。引进高技术人才、购置环保性能更优、自动化数字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设施,以国营海东、浙江合兴、天时船厂、新洲船厂、枫叶船厂为代表的新兴造船力量,抓住了2019年后的这波市场增长机遇,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台州行业管理部门整治、引导、鼓励多举措并施,在环保和安全的基础上有序发展船舶工业,经过近两年的基层工作和探索尝试,已逐渐摸索出一整套符合台州船舶工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推动着船舶骨干企业向创新发展的方向前行。以温岭松门镇为例,该地区集聚了温岭地区85%的船舶建造企业,为能有效开展生产现场管理,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工作的督查力度,由当地政府、安监、环保等政府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同组织成立巡查小组,负责对松门各家船企的生产现场安全防护执行、疫情防控抽查和环保设施运转等情况开展督察巡检,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并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对已屡次警告或整改不到位的企业,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企业负责人约谈、停业整顿等。地市行业主管部门反馈,联合巡视成效显着,相应安全事故、现场管理松散等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值得推广借鉴。

成本快速上涨,压缩企业微薄利润空间。2019年起,以钢材为代表的造船原材料价格快速攀升,对台州广大民营船企影响较大。造船成本的大幅增加,为维护行业信誉,留住船东,只能从船企早已微薄的利润空间里进行消化。部分企业负责人坦言“这2年来成本上涨太快,对企业压力巨大,年初签订的建造合同如不立即锁定原材料成交价格,交付时亏损超千万”。另一方面,受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带动,相关金属材料、主机设备以及人力成本联动上涨,其中又由于技术工人和团队的不稳定,以及外包施工队存在工头克扣工人薪酬、拖欠工人工资等,工人找船厂讨薪等亟待完善的监管疏漏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人力成本的支出负担。保函开具难,严重制约企业对外市场开拓。四大银行保函难开的情况依旧存在,仅靠部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融资渠道的零敲碎打,对于以建造出口船舶为主的台州民营船企来说杯水车薪。因无法及时获得银行保函,错失国外订单,加之疫情的影响,台州的某老牌船企被迫停产一年,损失较大;也发生了一家船企虽凭借多年的品牌效应,留住了一批国外船东资源,曾签订了一笔2+5的出口船订单,但银行授信和保函支持力度不足,只能开出了前2艘船的保函,使得企业后续生产和参与其他订单竞争时极其被动,制约企业的正向发展以及市场开拓。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技术队伍隐现断层。“年轻的技术工人留不住,现有的技术人员年龄偏大,长此以往,会跟不上新技术新船型的更新速度”,各家船企生产现场一片繁忙火热景象,但对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术型人才的渴望越发强烈。

据《浙江省船舶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评价分析》课题中的调研数据显示,省内龙头船企技术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约6-8%,而台州地区长期低于2%,差距较大。进一步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力度,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台州船舶工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与会企业家的共识。

思考台州船舶工业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在浙江省船舶工业中极具发展特色,其生产经营模式无可复制,但企业家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应对困难的灵活创新能力有很强的启发性,值得学习、借鉴。

在经过2020年的专项整治提升工程后,成效显著,整个行业面貌焕然一新,为迎接2021年这波发展小高潮奠定了扎实基础。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对台州船舶工业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和感受,尤其是对中生代逐步从父辈手上接过企业发展大旗,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而感到欣慰。不过,透过繁荣的表象,困扰台州船舶工业多年的三个深层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部分船厂生产经营模式仍以船台租赁为主。此类经营模式因其入行门槛低、运维成本低、企业不用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且又有稳定收入,在2004-2007年船市红火时在全省极为普遍。但长期来说,这样的经营模式既不利于企业管理架构和流程的正常搭建、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积累,也导致企业失去了主动求变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船市好时原地踏步,一旦行情低迷就被市场首先淘汰,也容易出现由于租赁船台衍生出的外包施工队管理无序、生产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缺失,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等危害企业形象的问题。

其次,如何保住环保、安全整治成果。2020年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船企投入巨大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对台州船舶工业的改造是有目共睹,省内其他地市的行业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代表慕名而来,学习交流成功经验。尽管如此,船企负责人也坦言,花了大力气花了不少钱,购置全新的环保处理设备日常利用率并不高。实地调研考察中,调研组也发现个别企业对实际生产建造中产生的危废品管理、“三废”排放,并未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执行。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船厂环保是项系统工程,而非简单购置几套设备就能实现;二是随着各方监管的松懈,逐渐流于形式。要尽快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惩戒有力的监管机制。

最后,创新能力不足,拉低行业天花板。台州船舶工业发展至今,在船型升级、技术人才引进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队伍与产业规模、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例,现存的47家台州市船企中基本没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与台州地区本地欠缺船舶相应专业的高等学府或研究院所、船企规模普遍不大等客观因素有关,也与船企重视程度相关。

在当前各行各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台州船舶工业未来要从产业转型、技术转型、创新服务和协同合作等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将引进人才和企业自主培养相结合;二是重视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向智能型企业演变的速度;三是注重与企业内外相关联的单位沟通协作;四是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把握住机会,但不盲目扩张,吸取过往经验教训;五是适时发声,通过新媒体、统计数据等渠道,打造出台州船舶工业的品牌效应。要坚定发展信心,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和新能源船型发展动向,把“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十四五”时期,浙江建设成为国内船舶工业强省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做出更大贡献(浙江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提供)。

 

END

关键词: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