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布“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推动造船业转型升级

2021-11-10 22:03 | 中国船舶报 国内造船


11月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预期到2025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海洋制造业增加值预期达5550亿元;展望2035年,山东高水平海洋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规划》从总体要求、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维护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深入拓展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空间、推进海洋安全发展、保障措施等8个方面擘画了“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

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方面,《规划》提出,要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海洋渔业要积极探索以近浅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稳步推进深远海养殖,支持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大型养殖装备等建设,提升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水平,积极探索和推广深远海养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经验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深远海养殖发展;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发展新模式,推动海洋牧场与海工装备、海上风电、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远洋渔业转型升级,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提升远洋渔船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快建造南极磷虾船,建设南极磷虾产业园。

海洋船舶工业要接轨国际造船标准,着力推进海洋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开展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散货船、油船、中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气体运输船、大洋勘探船、深海采矿船、现代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打造高技术船舶品牌,建设世界领先的现代船舶制造基地。开展邮轮设计、制造和示范应用,实现15万吨级大型邮轮和中小型邮轮自主建造,构建邮轮制造产业链。开展高端客滚船、游艇的设计和制造,扩大高端客滚船领域品牌优势。开展水上事故预警装备、多功能新型水上应急救援船、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大型打捞工程船等特种船舶及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增强海上综合保障装备支撑能力。开展科考破冰船、物探船等极地船舶与装备的设计与建造,推动极地装备体系化发展。加强船用动力系统、仪器仪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设备等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提高船用设备自主化水平。支持青岛、烟台、威海建设国家高端船舶制造基地;支持威海建设游艇产业基地;支持潍坊、青岛、济南、淄博市建设船舶动力装备产业基地。

《规划》提出,要发展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要面向深海大洋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核心设备国产化、智慧化,推动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打造“山东海工”区域品牌,建设世界领先的现代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着力突破海洋高端装备关键设备、核心技术,构建海洋开发装备自主研发、生产、装备体系,重点发展深水钻井船、深水半潜生产平台、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LNG)、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深水油气装备,支持研发建造“蓝鲲号”超大型海洋设施一体化建设安装拆解装备。加快发展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海水淡化、海洋能开发、海上火箭发射平台、深远海养殖等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培育发展深海空间站、深潜器、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兴海洋装备,推进极地特殊环境观测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

着力提升海洋高端装备基础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发动机、液化天然气(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超大型电力推进器等,积极发展水下采油树、水下高压防喷器、智能水下机器人、水下自动化钻探、海底管道检测等装备,提高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柔性立管深海观测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

着力打造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专业化配套企业,强化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青岛建设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基地、东营建设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烟台建设中国海工装备名城、潍坊建设海洋动力装备制造基地、威海建设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日照建设高端海洋装备用钢基地、滨州建设海洋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

《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文化旅游要打造打造滨海风景旅游带、海岛生态旅游带、海洋体验旅游带、海洋特色文化旅游带。其中,海洋体验旅游带要以青岛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为重点,与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协同,整体打造母港、始发港、停靠港的“一主一备两点”的山东邮轮旅游体系,支持青岛建设国家邮轮母港。

《规划》明确,要加速现代金融与海洋产业紧密结合,加快涉海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构筑多元化的涉海金融服务体系;开展海域使用权、在建船舶、水产品仓单及码头、船坞、船台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发展船舶、海工装备、仓储设施融资租赁等。

在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方面,《规划》提出,搭建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创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国家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塑强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力量”;高水平推进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海洋调查船、海上试验场、调查监测设备、检测检验设备、中试和定型平台等共享共用;布局建设海工装备陆海联调综合试验场、水动力平台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加快突破海洋核心关键技术,聚焦前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及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编制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强化自主研发,打好海洋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坚战,在深远海设施渔业、智慧港口、高技术船舶、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增强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规划》提出,培育壮大创新型涉海企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聚焦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通过建链、补链、强链、保链,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塑造一批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培育源自山东的海洋航母级、链主型企业,大力培育海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此外,《规划》还就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维护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深入拓展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空间、推进海洋安全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提出到202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0亿吨、4000万标箱;深化与日韩海洋经济领域合作,加强与欧盟、北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工装备、海洋科技等领域合作,积极参与北极“冰上丝绸之路”开拓、南极全球治理等国际行动。

END

关键词: 山东省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