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建造新一代大型智能自航绞吸船“昊海龙”首秀

2022-01-28 10:01 | 国际船舶网 船舶动态


中港疏浚公司稳开新局。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智能型自航绞吸船“昊海龙”轮驶离广州黄埔文冲船厂,奔赴江苏滨海液化天然气(LNG)项目码头与港池航道疏浚工程建设。在集团和上航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昊海龙”轮完成挖掘系统、输送系统等施工关键性设备调试,首次挑战15公里超长排距,同时克服施工海域土质硬及石头多、涌浪大、工期紧等诸多困难影响,连续多天单日挖泥产量超5万方,其“能挖硬岩、超长输送、环保作业、智能化操作”的硬核功能展露无遗,用实力刷新疏浚船舶装备最高技术水平的纪录,全力以赴助力滨海项目冲刺“4·30”工程节点。

尖兵利器 专攻疏浚难题的璀璨新星

“昊海龙”轮的设计建造创行业先河,其总装机功率、最大绞刀功率、最大排距等重点性能指标,均超过亚洲现役绞吸式挖泥船,是我国疏浚行业多年智慧的结晶。该船配置了双桨,双转动导管舵、全电力驱动,可无限航区调遣。船舶总长149.14米,型宽29米,型深9.2米,总装机功率26443千瓦,最大绞刀功率7800千瓦,最大挖深38米,最大排距15公里,配置了挖岩、挖粘土和通用等3种不同类型的绞刀,可开挖抗压强度在50兆帕以内的中弱风化岩,是疏浚工程攻坚克难的“神器”。

亚洲最大绞刀功率

该船最大绞刀功率7800千瓦,最大挖深38米,最大排距15公里,建成后将刷新亚洲现役绞吸式挖泥船的绞刀功率纪录。

疏浚装备技术水平最高

该船配置了挖岩、挖粘土和挖沙3种不同类型的绞刀,可实现五速操控的柔性钢桩台车以及重型桥架,可开挖抗压强度在50兆帕以内的中弱风化岩。

该船泥管系统采用水下泵串联两台舱内泵的工作方式,通过管路实现水下泵单独以及水下泵与任意舱内泵串联,可实现单泵、双泵、三泵挖泥排岸作业,建成后将刷新疏浚船舶装备最高技术水平的纪录。

创智能疏浚先河

该船创行业先河,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打造全新智能疏浚决策与控制系统,实现绞吸挖泥船一键施工作业和智能寻优控制,全面提高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降低劳动强度,是业内高效、舒适、节能、环保的典范。

打破常规 加快新型技术的消化吸收

针对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的特点,“昊海龙”轮全体船员及时转变思维,打破对原有的耙吸、绞吸挖泥船单一的惯性管理模式,快速厘清甲板与机舱的职责分工,加快设备磨合、人员整合、文化及管理上的深度融合;面对新设备、新技术,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搭建“带头人”讲堂,邀请船长、轮机长、船干就施工工艺、安全生产、技术攻关、效益提升等方面进行授课,实现船舶管理和业务技术方面双向提升;积极开展班组工艺比拼、探讨,通过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工艺执行效果,提高班组长的操作水平。

严阵以待 筑牢安全生产的坚实防线

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这是“昊海龙”轮的首秀,全体船员不断摸索,一点一点地揭开这艘“巨无霸”神秘的面纱。施工初期,“昊海龙”轮像个调皮的孩子,不定时地出点“小麻烦”,搞个“小罢工”,此时必须要以最快地速度让其“满血复活”。虽然该工程工期紧、任务重,但在“昊海龙”轮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总是频繁闪烁着这样一群可爱的身影:船长张文亮、疏浚船长张日国、轮机长沈斌等发挥着主心骨和压舱石的作用;24小时随时“备战状态”电机员张亮亮,总能用最短的时间排除电气故障,保障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转;为了抢修桥架过桥软管法兰漏水,水手长杜东超身披雨具毫不犹豫地扎进冰冷的海水,足足在水下待了一个多小时;还有许多默默付出的钢铁勇士们,满身的油污,掩盖不了他们身上的光华,瑟瑟的寒风,抵挡不住他们抢修的决心,暂时的困难,阻止不了前进的步伐。“昊海龙”轮团队秉承“安全第一、团结协作、共担使命”的精神,践行“1+1>2”的团队理念,在抢修中争分夺秒,争取到了宝贵的施工时间。

凝心聚力 打造攻坚克难的标杆团队

“昊海龙”轮的船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或多或少存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成为一个团队后,全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船舶党支部以深入学习公司二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围绕“六个升级”、“三个飞跃”战略目标,统一思想、汇聚力量。面对船舶施工中的难点、重点、薄弱点,始终把党旗插在最困难的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全体船员的幸福度作为支部工作的成绩单。争做表率,让先锋模范的引领力深入船舶工作的各条线;凝聚团队,用和谐融洽的好氛围汇结同舟共济的向心力;统领大局,把船舶党建的特殊性化为生产效益的优势性。

唯有实干笃行,方能成就梦想。“昊海龙”轮全体船员的任务就是举“洪荒之力”保障船舶运行,用热血和激情,践行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全力以赴助力滨海项目冲刺“4·30”工期节点,为全面打响高质量“上航疏浚”世界一流品牌贡献青春和力量。

END

关键词: 昊海龙


国际船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