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嘴"造"出金陵首富村
2010-06-22 08:01 | 扬子晚报网 国内造船
上个月,从浦口乌江造船基地传来好消息,又一艘由高淳武家嘴村人投资建造的8万吨级的海轮下水了,而在30多年前,这个坐落在石臼湖畔的村落,还只是个无人知晓的小渔村。20多年来,在村长武继军的带领下,小渔村人凭借着一股永不停歇的劲头,造就了金陵首富村的传奇。
“村长”曾是村上首个万元户
每一个翻阅武家嘴村历史的人都会惊讶,如今人均年收入8.9万元的金陵首富村,在30多年前却还是贫困的代名词。地域偏僻,土地稀少,用穷得叮当响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如今武家嘴人却早在1993年就住进了别墅,到了2003年更是搬进了县城的别墅区。对于如此之大的改变,村民们念叨最多的就是武继军。
不过至今也有人为武继军“惋惜”,因为当时转行当村官的他,是村里最早成为万元户的人,而如今在武家嘴村,和那些发了财的船老大相比,武继军的收入如今却排不上号。
“当年村里最大的木船,就是武继军的,如果他继续搞船,那他现在肯定是我们那里最富的人。”按照村里人对武继军的“从商”预期,如果继续做他的船老大,他的能力肯定能让他发大财。
1978年,年仅20岁的武继军和本村70多名青壮年,驾驶着72条小木船外出跑水运,一个航次就赚了1200多元,挖得武家嘴水运业的“第一桶金”。
看着跑水运来钱,几个月后,武继军又做了个决定,东拼西凑借来了1万多元,造出了当时全村最大的一艘67吨位的木船,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因为在当时的“渔花子村”,万元造船的事情,村民们想都不敢想,在30多年前,武家嘴人均耕地不足3分,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万元对于这个小渔村的村民而言,可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就这样,武继军在当时做出了常人不敢做的决定,拥有了全村最大的木船,而也就是帮他专门运黄沙的船,让他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成了村里当时第一个“万元户”。
为村发展弃船“上岸”
“那时候的万元户可不得了呀,政府鼓励,都要披红戴花的。”武继军回忆说,当时看到他造了“大船”赚了钱,村民们也都甩开膀子大造能赚钱的大船了,就这样武家嘴沿湖1公里的岸线上铁锤丁当,焊花飞溅,村里也就掀起了第一轮的“造船热”。
正当武继军准备积累资金再计划拥有更大轮船的时候,组织上却看中了这位在当时拥有不错的学历,且又有创业热情的“船老大”,提名他当村主任。
是选择继续当全村首富的万元户,还是带领穷渔村改变落后的局面,踏上一条不能预知的险路?武继军坦言,当时也犹豫过,到底是一人富,还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不过,权衡再三,武继军还是决定“弃船上岸”,带领大伙儿共同致富。
村民武红旗回忆说,那时的武家嘴,村干部是个谁都不愿意当的差事。作为好朋友的他,就曾经好心提醒武继军,放着大把的钱不赚,去做村主任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要知道,村主任的工资一天只有一块钱!
“船搞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当这个村主任,村里这个烂摊子你接得下来?”当得知儿子的决定,武继军的父亲替儿子担忧起来。
武继军等父亲气头过了,开始跟父亲秉烛夜谈,一起回忆当“渔花子”的生活、谈当村干部的打算,终于说服了父亲。在以后当“村官”的岁月里,父亲也成了他事业的顾问和坚强后盾。
紧盯市场服务村民造就首富村
成为村长的武继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卖掉了自己的船,并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了武家嘴水上运输服务公司,从这一刻起,武继军带领大伙儿研究市场,努力找寻发展之路,而村里所赚的每一分钱都烙下了武家嘴村的发展印记。
武继军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机遇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遇是罪人”。在村民们看来,正是武继军的机遇意识,才让武家嘴村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
第一次机遇是把握住了上海浦东开发的契机;第二次是转型发展的机遇;第三次是党的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肯定,这给武家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观念使武家嘴产生了新飞跃,更大更先进的巨轮频频驶出武家嘴村。
而如今,在武继军的带领下,从武家嘴村开出的船越来越大,越走越远。而在继续发展造船和船运业务的同时,武继军又开始实践起他的“岸上经济”,武家嘴五星级国际大酒店、8000多亩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基地、3100亩全自动水产养殖基地、村镇银行……
“我们一直在与大风大浪搏斗,没有后退,只有急流勇进。”在武继军看来,武家嘴村的最大财富就是,这里从来就没有“小富即安”的观念,带领武家嘴人永远争先奋进,就是他这位“当家人”需要做的。